首页 > 专栏 > 正文

刘世坚: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新探之三——从存量中突围

时间: 2019-04-04 17:35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刘世坚

最近,清华大学PPP中心主任助理、行业发展部部长刘世坚密集走访了国内多个省市,进行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方面的调研,感触很多,记录下来与各位分享,也算是此前两篇小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新探之一——逻辑与出路》、《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新探之二——PPP的三条超车道》的续集。

近期,随着国内金融及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政策的不断发酵,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既有平衡受到较大冲击,包括地方政府、投资人和金融机构在内的各方主体都有很多困惑,不少基础设施项目也面临进退维谷的尴尬。为此,我们需要从何处入手,解决哪些问题,并以何种方式达成新的平衡?

一、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共性问题

从笔者最近完成的地方调研情况来看,在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就新增投资而言,受制于地方债务风险防控的持续性要求,政策和市场两端均呈现出明显的收缩状态。与此相关,地方政府近年来的主要抓手之一、地方融资平台模式的主要替代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适用政策及空间的演化趋势,可以说既是前述收缩的直接结果,也是造成当前收缩局面的原因之一。近期PPP江湖流传的一句名言:“某某文就像一束光,照亮了PPP越来越窄的路”,实在是对PPP现状的生动写照。

其二,就存量资产而言,虽然国务院及各部委一直保持积极推动的态势 ,但是从地方的实际情况看,在存量资产处置领域普遍存在部门信息不对称、家底不清、融资各自为政的情况,简单易行的融资手段基本已经穷尽,后续融资严重乏力,与资本市场之间更是“十三不靠”。存量资产处置的需求很强烈,但是中央政策找不到抓手,地方政府找不到办法、投资人找不到入口、金融机构找不到理由,各路玩家踌躇不前,总体感觉仍然处于僵局状态。

其三,在投融资模式选择方面,受2017年以来的金融风险及地方债务风险防控政策的影响,各地已明显进入“后PPP时代”,不但PPP模式的适用范围大幅收窄,而且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也已从PPP模式推广转入严厉规范,即便是相当成熟的特许经营模式也未能独善其身。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大量市政公用行业特许经营项目赖以存续的一些基本游戏规则(如体现“或取或付”原则的基本水量设置),已经开始受到审计的明确质疑,并被责令整改,理由是涉及固定回报,构成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等。至于圈内一度热议的“F+EPC”、“EPC+O”之类的模式,在合规层面更是破绽百出,难当大任。

换言之,以今日基础设施投融资的江湖,新秀PPP正从带头大哥的宝座上逐步淡出,就连老革命——特许经营的地盘也未必就能高枕无忧,另外还有一帮各怀心事的小兄弟,奇装异服却又瞻前顾后,一时难成大器。在主流投融资模式的选择上,不管部委行会们怎么想,地方政府确已普遍陷入迷惘状态,急于求解而不可得。

二、相关各方的定位与选择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应该还是相关各方在“防风险”与“稳增长”(或称为“控债”与“发展”)双重目标的压力之下,分别基于自身定位做出各自选择的共同结果,相互关联,在一定程度上也互为因果。

在政策端,从中央到地方都显示出“防风险”的力量更强,相关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宣贯的导向也十分明确。而在政策效应的传导机制上,出于合规层面的考量,从上至下往往体现出层层加码的特点,地方经济发展的腾挪空间亦由此受到相当程度的限缩。此为相关政策定位及主动选择的必然结果,估计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颠覆性的变化。

略具新意的地方政策,近期比较值得关注的是《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统筹管理的意见》(津政发[2019]11号)。此文提出的“统一项目计划、统一项目审批、统一资金平衡、统一实施监管”的原则,以及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统筹管理的办法,基本符合自2004年投资体制改革以来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思路,但与PPP项目的现行游戏规则存在错位,从中也许可以部分窥见地方政府在控债与发展政策选择方面的最新动态。

反观市场端,基础设施投融资领域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地方政府、央企、国企、大型民企和金融机构)近年来所逐步形成的PPP项目“入库信仰”开始发生动摇,纯政府付费的基础设施项目也已失宠。而作为地方政府手中最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资产——土地,目前不但很难用于各种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所需的资源配置,并且连以土地出让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预算也不得用于PPP项目运营补贴支出了。毋庸讳言,市场玩家们手里的好牌有限,想打出精妙的配合并不容易,只能收缩战线,等待新的市场信仰产生。而那些之前冲得过猛,底子又相对偏薄的玩家(多见于主投纯政府付费项目的民营企业),除了“抱大腿”或断臂求生之外,其它选项已经寥寥无几。

三、新旧平衡的纠结和转换

2014年下半年,笔者也曾经调研过若干省市,当时体会到的地方焦虑主要来自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对旧有平衡的冲击,地方经济发展所惯用的左膀右臂(土地与平台)受缚,而主要部委的政策信号引而不发,新的平衡未能形成。此后不久,PPP的组合拳陆续挥出,新的市场平衡与新的市场信仰逐渐成型,局面为之一变。期间,PPP的竞争者有之(政府购买服务),变形者有之(各类拉长版BT、明股实债、固定回报,不一而足),但都未对新平衡造成太大的影响。PPP就像一颗横空出世的新星,自带流量,在其创设的三条超车道上一路急行(旧文参阅:《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新探之二——PPP的三条超车道》,直至2017年金融风险防控的大幕拉开。

12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刘世坚

刘世坚律师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法学院(Duke University School of Law),现为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君合金融与基础设施业务部北京负责人,同时也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定向邀请入库的PPP专家。刘律师自1998年开始从事境内外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业务,全程参与了国内诸多经典PPP项目的运作与实施,并作为法律专家深度参与PPP立法工作,分别为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及多个省市提供PPP立法建议,参与PPP项目资产证券化相关立法及培训工作。目前,刘律师还受邀参与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