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1-30 09:2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王馨整理
11月7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意见》提出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健全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其中,再次强调要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推动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建立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湿地、沙化土地、海洋、水流、耕地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生态补偿制度是生态文明的四梁八柱之一,但由于中国行政体制间的特点,跨区域尤其是跨省级行政区域的流域生态补偿是其中的难点。十年来,黄山探索出一条跨省级行政区域流域生态补偿的新机制,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新安江模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重大创新。
自然生态即是城市发展最大的价值和财富,同时又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增长点成为最为迫切的需求。如何更好的探索生态价值落地路径?以黄山为代表的资源禀赋型城市绿色发展路径在哪里?如何在不破坏绿水青山的同时,让生态价值创造出金山银山?近日,在“2021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上,E20研究院院长、北大环境学院产学研中心主任傅涛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的最新思考。
傅涛
新时代下,区域经济发展的五个特征
十九大以来,我国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区域经济发展规律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傅涛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经历了若干轮的快速增长,先是沿海地区外贸、轻工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大量资源性的增长如石油、煤矿等开采利用。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傅涛列举了五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
一是城市发展格局和尺度的变化。
我国进入区域性经济发展主导的时期,已经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区域经济发展强调了协调性、系统性,城市战略服从主体战略。正如黄山的绿色健康发展,也要站在新安江整个流域、甚至长江整个流域来定位。
当城市发展成为了一盘棋,每个城市作为其中的一个棋子,该如何布局?如何取得区域发展的有利地位?这值得每个城市管理者去思考。
二是奇点效应强化。
如今是交通、资金、信息等资源加速流转的时代,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顶部效应”的强化,头部企业、头部城市往往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收益,这种现象从过去的“二八分化”,甚至发展成为了今天的“一九分化”。那么,处于非头部的区域,如何利用自身的天然差异制造奇点效应?如何去错位争先?是城市未来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问题。
三是政治驱动经济。
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国家的主人,党代表人民,为人民谋幸福。以人民为中心,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党的奋斗目标。十九大以来,“党的权利为民所用”思想被进一步强调,我国的经济发展倾向于服从政治意愿的趋势也越来越强烈。
四是社会价值重构。
基于政治正确,还必须做到行动正确。在生态治理领域,过去科学家、院士等专业人士的话语权非常重。而如今社会的价值已经发生重构,成为了基于理性基础的感性社会,这要求环境治理工作在考虑科学性的同时,还要考虑老百姓这样的“外行”的感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件工作更要让百姓这样的“外行”满意,才能让党满意,从而更进一步被政治赋能。
五是从高增速到高质量发展。
经济发展初期,未解决供需失衡、产业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产业路径相对简单而粗放,这带来的是每年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使我国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规模上去了,质量却有待提升。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从全面小康转变为全面现代化。全面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如今,社会为追求美好生态环境而愿意付费的比重持续加大,生态文明从基础服务向高质量服务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环保设施成为人民高质量美好生活的基础保障。值得行业和企业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处在高质量的一端?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究竟如何对应到经济发展中去?
不一样的“十四五”,折线效应被强化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在疫情的影响下,一些领域遭受了极大的削弱,同时催生了不少新型业态的发展,这使得很多产业发生了强烈的“折线效应”,同时这种效应在2020年、2021年被不断强化。
E20环境平台受邀参与了很多大型环保企业的“十四五”规划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感受到,在“折线效应”的影响下,“十四五”将不同寻常,所有城市、企业的发展都无法再使用“十一五”、“十二五”的延长线的思路去进行“十四五”规划。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思考黄山的定位以及如何发展。黄山市是典型的资源禀赋型城市的代表,也是宜居、宜业、宜游的标杆城市,然而自然生态即是黄山最大的价值和财富,同时又是传统产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为黄山的资源禀赋高,为维持这种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不适用,不能照搬上海、杭州等城市产业发展路径来做规划,这为黄山的城市发展提出了很多挑战。
如何让生态价值在不破坏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进入到经济对价?
十九大以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被写进了党章,傅涛指出,从理论上,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很容易,在曾经“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下,绿水青山被破坏,自然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用金山银山换绿水青山也很容易,如在流域治理中,只要花费足够的费用和能源,让每一条河流的水质都达到标准要求即可,当然这同时伴随着极高的治理成本。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