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许国栋:我心目中的环境

时间:2024-02-04 09:11

来源:中持股份

2023年春,许国栋应邀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开展“我心目中的环境”专题讲座。许国栋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畅谈对我国环境事业40年发展历程的认识与体会;从水资源、粮食安全等视角提出了对中国未来环境事业发展的思考,对青年学生、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2023年春,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1985届毕业生、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城科会水环境水生态分会副会长许国栋应邀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开展“我心目中的环境”专题讲座。本期讲座由环境学院副院长岳东北教授主持,刘锐平教授等近70位师生现场参与。

许国栋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畅谈对我国环境事业40年发展历程的认识与体会;从水资源、粮食安全等视角提出了对中国未来环境事业发展的思考,对青年学生、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提出了期望和建议。

640.jpg

以下为演讲精华摘要。

01三段经历的体会和启发

许国栋首先介绍了过去工作当中给他带来重要影响的经历。

本科毕业以后,许国栋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污水处理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留校教书5年,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1992年下海,开始创办企业。

许国栋说,“大家理解的创办企业,就是在写字楼里办公,出去见客户、做项目,跟行业资源交流和连接,这些都是正常的想象,确实我也有这些‘正常的’经历。但是30年、40年的时间过去,如果仅仅是这些经历,如果仅仅是线性的成长,一个人的认知和看法可能会非常有限。”

他在创业当中有三段比较独特的经历体验。这三段经历全都在江南:一是无锡的锡山市,即以前的中国第一县无锡县;二是苏州的昆山市;三是宜兴市。

第一个经历。

1997年,许国栋到锡山市和当地的无锡市机械厂合资成立了一个设备公司。他在无锡住了四年,其中有两年时间完全住在这里的一个镇上,后面的两年当中有一半时间在上海。

他说,那一时期是苏南的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是最蓬勃、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时期。那时他和大量的乡镇企业打交道,做各种各样的设备生意,还给张家口的皮革厂做污水处理,给湖州的造纸厂做污水处理。

他说自己从苏南的乡镇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当中吸取了大量营养,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价格的概念;包括精细管理;包括苏南人的商道,他们怎么去体察人性,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执着等等。

也包括其他一些特殊体验。那时,中国正在清理“三角债”。企业之间互相欠钱,你欠我的,我欠你的,一大堆纠缠不清,这就是“三角债”。中央要清理“三角债”,大家就以物易物、互相抵钱,比如,我的洗衣机两千块钱抵给你,你那个旧车算多少钱抵给我,诸如此类。

640 (1).jpg

这些见闻都让他对于我们的社会环境有了充分了解。他说:这是很重要的学习,也是一生中受过的非常重要的滋养。因为环境事业,最重要的是社会管理,技术是社会管理的支撑,给社会管理提供可能性,但有很多事情不是由某一项技术决定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逻辑规律和形态所决定的。

第二个经历。

从2001年开始,许国栋的创业公司开始以BOT方式投资建设污水处理厂。2003年,投资了昆山的三个污水处理厂项目,一个5万吨,两个2万吨,这是昆山当时最主要的污水处理厂。那还是BOT的早期。为了做好这些工作和再向南方学习,他又回到江南。

许国栋在昆山住了半年,跟市委书记、发改委书记、副市长、主管局长反复沟通、交流、学习,第一次近距离地体会到苏南干部的水平。他说:“他们的水平真的是非常高,是我们国家的精英。我切实感受到:他们怎么样理解这个社会,当中央出台一个政策的时候,他们怎么理解,怎么把它推向实施,怎么去跟实践结合,以及为什么他们在每一个浪潮来的时候几乎都处在前沿,都走在时代的前列。”

640 (2).jpg

许国栋说:我们怀着忐忑去交流、创新,去应对当时环境要求、环境标准不断提升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还有跟工业园区相衔接的问题,最终受益于昆山特别好的营商逻辑:你只要把事情做好,就一定让你挣钱。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当地政府身上也学到了非常多的好东西,因为理解政府的视野对于后面理解环境的社会管理非常重要。

第三个经历。

2012年,许国栋接受了政府的一个兼职工作。这时候他已经创业做了第二个企业,经过两三年时间,基本稳定。

当时,江苏省科技厅和宜兴市一起做江苏省宜兴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请他去创立这个研究院,兼任院长。他在这个平台上工作了五六年,前面两年花很多时间,后面的时间逐步减少。卸任后也一直跟这个研究院有联系。

640 (3).jpg

许国栋说:当你在做民营企业的时候,社会各方愿意跟你讨论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其他的个体也类似,一个教授或者一个工程师,社会各方面资源能够跟你讨论的东西,基于你的定位,也是有一定限制的。

研究院是一个政府的平台,这个平台的责任就是推动、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从学术到技术到产业,培养青年人才加入产业,做环保产业杂志,做环保产业黑马大赛等等。

他说:当你在这样一个位置上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其他社会资源看待你的方式、愿意跟你配合的方式不一样。大家会觉得你确实是在为政府、为产业做事,从而可以站在这个角度讨论问题。担任院长期间我是不领工资的,政府一直说“非常感谢,一分钱也没收”,其实是因为我收获已经很大了。

许国栋跟大家分享的工作经历,是他5年高校加30年创业的实践,直到去年他离开企业管理岗位。他认为自己这三段经历非常独特,这让他对环境、对事业的认识,跟传统的线性成长有蛮大不同,也带来更多可能性。

02回顾环保行业

许国栋说:今天回头看中国的环境保护,可以说从1972年开始,这一年我们参加斯德哥尔摩会议,成立环保领导小组;也可以说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因为1977年清华大学就设立了环境专业;也可以说从80年代开始,因为1981年召开全国第一届环保大会。我个人倾向于认为以80年代为开始,刚好那时候我入学清华,到今天差不多40年。

回看80年代的环保事业开端,有两样东西非常重要。

第一是我们环保行业的老一代管理者在80年代为中国环保奠定了基本的框架和基础,包括一些基本理念,包括八项制度、环评、“三同时”,包括现在看可能已经有点落伍的东西,这些在当时建立了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的基本体系。

第二是做了很多技术和学术研究工作,研究太湖的本底、长江的环境容量、黄河的环境容量,以及许多其他地方的环境本底、环境容量,研究BOD、COD指标等。

也包括教育工作。完整地回想这40年,他非常佩服在70年代80年代初推动环境教育的那些人,对人的培养恰到好处,如果再晚一些年开始,就会有问题。

今天回忆往事,比如那个时候老师教的环境学导论,这样一个比较基础的、科普型的环保内容,在当时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也是环保的系统的理念的教育,对他们进入环境领域非常有帮助。

许国栋同时提出:环境导论这本书20年前就已经落伍了,西方也不太发展这方面的理论了。我们在过去若干年以后,我们在这么庞大的实践的基础上,当我们环境升级时代的时候,应该推出的新东西是什么?我们该有什么样的教育?

640 (4).jpg

80年代的教育起步是很好的,而在90年代,中国的环境基本上是一个练兵时代。

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做乡镇企业的污染治理,到1995、1996年国家提出了“三河三湖”治理,1997年淮河流域达标,到2000年底工业污染源达标。他把这段治理方式归结为“堂吉诃德式”的,大家认为很快就能打赢那一仗,冲锋向前,都很系统。

这个练兵过程锻炼了队伍,提升了社会认识。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全体才认识到,有很多现有的工业企业,如果考虑到污染问题,如果同时重视环境因素,它们存在的价值其实就没有了。所以在90年代,我们国家关停了很多企业。

90年代,我们也向国外学习,引进了很多环境技术,锻造出基本的技术队伍。有一批人在90年代创业、做企业,也并不是天生就会,都是通过学习,积累经验。

2000年以后,我们有10年或者15年的时间,对环境发起了“正规军式”的作战,这里包括系统的国家政策,比如说特许经营体系、收费体系,五年计划当中的规划,等等。这使得我们用了不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等大型处理上,消灭了半数以上的问题,奠定了我们现在环境基础设施的大致体系。

在这之后,我们开始在综合环境领域展开工作。之前我们是单体污水处理厂,单体垃圾处理厂,而过去的七八年时间,以PPP的形式开始做黑臭水体治理、系统的水环境治理、河道整治,到现在还有溢流污染治理等等。

在回顾过去40年环境领域大致的历史过程后,许国栋认为:今天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已经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对于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弱的,甚至有的地方还稍微有点超前。

640 (5).jpg

他说:我们的环境在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当中并没有拖社会经济的后腿。相反,我认为老百姓深恶痛绝的难以忍受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大体上都已经得到解决。个别地区,有一些污染事件确实有发生,应当重视。但是,对于大多数地区来说,能够做的和比较好做的事情,其实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我们面临着什么?面临着环境升级的挑战。

当我们达到现在这样一个水平,一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成绩,另外一方面,离我们想要追求的生态文明、绿水青山还有很大的距离。应该说,这一步的跨越是有很大难度的:一方面需要社会经济的协同进步,所谓“三生协调”,生活、生产、生态的协调,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比如说农村污染治理,如果农村的生活形态还没有达到一个稳定的、高水平的层面,我们想把农村环境整治得特别好,是不可能的。另外一方面,对环境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在进步的同时,弄明白什么是高质量的环境,知道如何去建立和形成高质量的环境,我们还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还有一个考验是:最近的一二十年,环境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分工过细、内卷过深,受各种考核制度、各种规则的局限,系统考虑社会运营、系统考虑区域发展的人越来越少。我们需要思考过去十年面向未来的准备是否够用。

许国栋说:这40年有非常大的成就。如贺克斌老师、郝吉明老师这样的院士专家,还有环保部走出来的领导干部,这一批人,在学术、政界、工程界走上了为国家担负重大责任的岗位,大背景正是过去40年环境的成就,这是一个连续的东西,不是孤立的,不是短期发现的。

他说:“感恩过去的时代。我觉得我这个年龄的人有两个幸运:一个幸运是恰逢国家高速增长的30年;第二个幸运是恰巧我们是学环保的——这个阶段,环保从无到有,高速增长,甚至于达到第一阶段顶峰的二三十年。”

03环境专业是怎么变成天坑的

许国栋一开始对“四大天坑”这种说法不以为然:环境专业怎么会是“四大天坑”之一?后来想想,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天坑。

十年前,在同一个融媒体教室,有二三十个硕士、博士的研究生参加一个座谈。座谈中提到一个问题:你们将来想做什么?几乎每个人都回答说:我想做一个合格的工程师,我想到设计院工作,我想搞工程设计等等。

许国栋当时就说这是有问题的。他读大学的时候想做一个工程师,在那个时间点是很对的。他毕业以后,需要5-10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这样在毕业十年以后正年富力强的时候,非常幸运地赶上了中国的建设时代,也就是工程师时代。

还没离校的研究生想做一个工程师,至少要十年时间,当他们成为工程师的时候,社会上工程建设的量变得很少。

许国栋说:90年代我们能够带领几百个本科毕业生,通过做工程技术工作,在北京可以娶妻生子、养家糊口。但是不要说今天,就是十年前你再让我带我也带不了,因为工程师很普及了,其他省份也不再需要从北京去一个工程师专门解决某个环境问题。

所以,对于天坑,许国栋的理解是,在20年前或者15年前,有很多高校看到环保事业的繁荣,就设置了一些专业、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并不是特别合理,都是泛泛的环境监测、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几年过去,他们毕业,冲到现在环保产业传统的、已经近乎产能过剩的队伍当中去,发现进了天坑。

640 (6).jpg

因为环境事业是一个时间尺度长的事业,不像一些高科技行业时间尺度特别短,今天学,两年可能就见效。环境事业不是这样计量的。刚才说的各位名人,他们都是80年代学习,90年代锻炼,2010年以后取得成绩,过去10年有比较大的成就。你从10年前看他们,15年前看他们,你觉得他是天,现在你跟着,你落了个坑。这就是天坑的概念。

许国栋说:当年我们学习这个专业的时候,它并不是热门,也没有谁能想到后来环境产业能有这么大的发展。所以,当大家来想一件事的时候,你应该看看在这个时代是不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做的工作看起来当下并没有特别大用处。我跟许多青年教授交流,他们做的工作,现在对社会好像没有直接用处。但有意思的是,那些工作是少数人发现,10年、20年以后可能有用,社会会给予这些工作足够的褒奖。即使没到20年,已经开始给他们褒奖了,因为将来可能会用到。

所以,在环境领域判断一个事情是不是天坑,要有比较长时间的尺度来衡量,要跟社会需求相结合,短视的对接可能不太容易取得成就。

04想象未来

许国栋分享了他对于20年、50年后中国环境领域的想象。

640 (7).jpg

他说:污染治理,越往后做,越感觉到我们想要有好的福利、好的生活,最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资源不够。我归纳环境对我们的意义:一是健康方面的,第一时间处理的环境问题是涉及到健康的,从二噁英到黑臭水体,到新污染物等等。二是资源方面的,由于环境的破坏,带来对资源的破坏,水资源、矿产资源、生态资源等。三是社会历史文化方面的。

他分享了对两个最通用的资源的认识和看法。第一是水,第二是土。

1. 关于水

大家肯定都知道中国是缺水国家,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还有巨大的南北差异。那么,你怎么理解缺水?你怎么理解水资源本身?你怎么理解水对于个体的意义?

是因为没水喝吗?不会,是因为没水洗澡吗?也不会,现在真正没水喝、无法洗澡的地方很少。那么什么是缺水呢?

游泳池、喷泉、水井、人工湖……许国栋从这些东西来想,我们缺水究竟是什么含义。

许国栋说:胡洪营老师有特别好的概括——我们缺的不是用来喝的水,我们缺的是幸福水,让你感觉幸福的水;我们缺的是发展水,让你发展起来,不受局限的、不受约束的水。我觉得这个表达特别好,我们缺幸福水、缺发展水。

他的表达是:缺水限制了你的想象力。缺水让你对社会发展和生活的想象,不同于水资源充足的情况。水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应该让它有足够的冗余,否则它就限制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这么来理解缺水的含义。

640 (8).jpg

增加水资源目前有四个方法。

第一,回用水,通俗来说就是把水多用几次。

在我们现有区域当中,水资源要有正确的配置方式,要有正确的回用秩序和回用的制度。就像一个家庭,讲到水回用,要洗完菜再冲地垫,不能倒过来。我们要构建回用的体系和回用的方式,很多事情也是要打破社会的分割管理,甚至为资源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第二,调水。

解决中国区域之间水资源的差异,调水是我们采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环境领域也应该有人专门研究调水,这是国家特别需要的东西。

第三,把水留住。应用水循环,把水尽量地留到环境里面。

前几年我们在建“海绵城市”,是把水留到城市里面。如果我们去改变山水林田地的涵养能力,如果我们去增加湿地,增加环境的含水量的话,那在水循环当中可以更多地把水留到环境里。这些方面好多有趣又有用的课题,平常我们很少见到人研究。比如说种一棵树对水的贡献是什么?由于多种这棵树北京市的水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一片绿化带,一个草坪,由于它的存在,城市的水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我们应该持续地去做这些工作,包括土壤的含水量、山林的含水量,这些都是需要人研究的。

第四,海水淡化。

现在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非常接近很多地方用水的成本。比如说北京现在水价是6块钱,海水淡化也不会超过12块钱。我们国家也在大力发展新能源,包括海上风电。海水淡化的问题,2/3的成本是能源,新能源的发展一定会带来海水淡化成本大幅度降低。

640 (9).jpg

马斯克讲“第一性原理”,许国栋说水的第一性原理就是从大海里来到大海里去,成本很低,量是无限。

他说:未来几十年,大家都应该去发挥想象力,看我们有没有可能找到更多更好的办法解决水资源问题。只要我们要沿着这个方向努力,我认为我们有很大的可能性突破水资源的瓶颈,也许20-50年后,我们能够摘掉缺水的帽子,幸福生活根本不是问题了。

2. 关于土

许国栋说:这些年越来越感觉是我们环境最大的瓶颈已经到了农业。最近这两年,又感觉我们资源最大的瓶颈,也到了农业和土壤。

比如说回到江南的吴江,江浙沪一体化的示范区,水处理做得很好,当然离高质量有差距,但是泛泛地说挺好,也没大问题。但无需调研、调查,只需要骑自行车溜弯,就会发现,如果这个地方的农民还继续用这样的方式种地,高质量的环境是不可能的。都不用考虑化肥污染的问题,在种地当中一场雨下来,这个城市的水体就不可能干净了。生产、生活、生态这三样如果不和谐,单方面提上去是不可能的。

关于农业,他讲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国土壤环境问题,核心是有机质的缺失。

我们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对土地完全是攫取式的运作方式,土壤中的有机质大幅度减少,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含量,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含量也在大幅度减少。土壤中的含水量和有机质是大体正向关系,如果土壤里面有机质高,就能存得住水,如果土壤没有有机质,主要是无机质,水就流失得快。他研究过东北一个县,以5米深的土壤为基数,建国以来这个县的单元土壤含量大概减少了1吨水。再看整个华北平原,也少了很多水。当前这个土壤状况,我们是留不住水的。

640 (10).jpg

如果我们的种地方式不改变,一是农业生产能力不会有多大提高,二是环境也会持续恶化下去。土不肥而环境好,从生态学角度看是不可能的。这些年我们国家也做了很多工作,退耕还田等,有很多尝试和努力。

第二,粮食安全。

18亿亩耕地红线大家都知道,我们粮食年产量大概1.3万亿斤,基本上是一人1000斤粮食。如果我们不再生产粮食,存粮够大家吃小半年,或者说一个季度多。另外,我们生产的粮食有一半是用在工业上。

许国栋呼吁清华成立食物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要研究食物结构的变化,10年前、20年前,10年后、20年后,我们的食物结构在快速变化。主食、蔬菜水果、肉蛋奶,保障方法是不一样的,生产方式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可以去研究一下,中国人需要多少的肉蛋奶?我国的肉蛋奶是怎么生产的?如果我们生活水平继续提高,还需要多少的肉蛋奶?这些肉蛋奶从哪里来?它们的生产链有多长?它们的生产链消耗多少资源?需要多少土地?

目前,我们的环境容量要求很多地方不能建养殖场,闹过猪肉、鸡蛋短缺问题。牛奶的生产,很多大城市是用进口的牛、进口的草料,在城市边上圈起来养牛、产奶。至于蔬菜,在运输当中,在商业贸易当中,有一半以上的浪费,不应当把供应链拉得太长,但是我们却还在鼓励长途运输,送蔬菜车高速不收费,绿色通道从山东运到北京。这些都需要研究和一定程度的改变。

很多时候大家只提口号,而不是把试验做完整,细细地把文章写完整。我们的粮食安全当中,确实要保口粮,对肉蛋奶的态度也要探讨,要对每个城市去分析研究,要根据研究结果,来探讨城市是应该拿出环境容量直接组织生产,还是说应该加强供应,保证把东西运过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划算、对人更有利,依据这些研究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三,希望大家一起来想想农业。

我们的农业改革开放40年,第一轮从简单的生产力解放上得到了一些东西,这些年科技进步也有一定收获,但是农业整体进步不大。

如果没有我们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环境的现代化。如果我们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们就不可能既为14亿人提供足够食物,同时还有一个过得去的生态环境。

土地是我们最珍贵的资源,但是现在耕种土地的人,没有投资能力,也没有技术进步能力。我们应该给土地匹配一些在投资能力、技术进步能力方面,能够持续地把土地做好的人。

640 (11).jpg

要发展现代农业,我们需要在很少的农田上集约地让农业工业化、商业化,留大多数农田生态化,才能让资源和环境得到平衡。我们该养地,否则环境永远保护不好。

第四,环境与就业。

像日本、欧洲很多国家,农民这个工种,是一个非常好的工种,通过这个工种一个人可以过不错的、不折腾的日子。日本单农户的农田一般不会超过10亩地,大部分能给当地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640 (12).jpg

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能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许国栋觉得现在环境行业应该有人研究就业,怎么样通过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管理,来扩大中国的就业。农业+生态环境,大概能解决一到两亿的优质就业——就是以今天的水平看,一个人一年挣三五十万,过一个正常的弱发达国家的人的生活。环境领域应该有人研究环境与就业问题,用环境来解决就业。因为很显然,社会生产效率在急速提高,未来工作越来越难找。

问答环节彩蛋——来自老许的思考和tips

○ 关于环境产业的价值体现

环境是让很多人受益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行业。环境问题的外因影响特别大,只有很少数的东西能够形成一个价格,所以单方面创造价值的机会和机遇比较少。越是能够拉开时空,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越大。

○ 关于研究工作

研究工作对社会的推动是非常独特而有效的。研究工作需要跟社会发展的大需求结合起来,包括研究的进度也不断地向社会表达和交流,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 关于思维和方法

观察,形成自己独特的想法,是从事环境行业时,非常重要的追求价值的方法。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从体系当中适度解开,开动脑筋,运用条件,直接去思考最重要的那些社会问题该如何解决,绝大部分人都能够做出明显的贡献。

○ 关于未来环境产业方向

现在是后工业化时代,分工细致。后工业化时代的价值,在于综合,在于体验式经济。同样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所以,分工和内卷并不是当下和未来的主题,综合才是。

○ 关于思考与创造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自发思考,你会想方设法去寻求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很多谚语听着很有道理,其实只不过是押韵而已。很多东西不要听别人讲,一定要自己推导一遍,用自己推导的结果,用自己的创造力,为这个社会做贡献。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每个人对社会的不同的想法,热爱的想法,去为大家创造新的东西。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