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垃圾焚烧又迎最严标准?行业需“尽力而为”更需“量力而行”

时间:2023-08-03 09:19

来源:中国固废网

作者:易君仁

  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先后从补贴时长、国家财政支出比率等方面“收紧”对垃圾焚烧发电的政策福利。而国补取消后这部分费用的支出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这对经济形势下行又承受着后疫情冲击的各级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对比各省市目前已发布的地方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标准来看,普遍指标要求均要严于国标。以海南为例,海南省《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DB46/484-2019)》提出的部分污染物限值分别是(日均值):颗粒物8mg/m³、二氧化硫20mg/m³、氮氧化物120mg/m³,氯化氢8mg/m³、二噁英0.05ngTEQ/m³。这些限值比国家现行的GB18485-2014标准提高了50%-84%,、比欧盟2010标准提高了20%-60%,尤其是二氧化硫和氯化氢限值,比国标分别提高75%和84%。

  有相关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这种大幅度的提高率并不是一个‘适度提高’的做法。在海南省目前经济总量和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发达省市的情况下,让地方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去投在一个大气污染物‘排放贡献’占比微弱的垃圾发电领域,严重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发展要求。”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二级调研员熊孟清在接受中国固废网采访时表示,标准的设定首先就是要坚持适用即可原则,不必过度保护。应结合当地天、地、人共生状况,提出满足实际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它可能高于国标或欧洲标准,也可能会较低;其次,要坚持全域生态环境保护原则,执行区域和国家层面的强制性排放标准,即使高于实际需求也应执行;第三就是应避免污染物排放标准成为技术和招投标门槛,成为国内统一市场建设的阻碍。

  而要执行严格的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标准,有相关专家也强调,必须与技术发展水平和经济投入相配套,否则行业发展问题将更加突出。

  在我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经济、环保以及低碳已经成为了新价值体系的三大标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表示,以前我们衡量价值的标尺是经济因素,之后是环保,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将经济和环保进行了完美统一,而低碳的提出,让我们有了第三把标尺。以前我们做的节能和中水回用是出于经济的考量,而非以低碳为目标,“双碳战略”会影响到我们的产业发展、产业路线、发展模式。

  垃圾处理行业同样如此,污染物被汇集到垃圾处理厂,我们用能源把垃圾处理干净,要尽量减小能源的消耗,尽量把垃圾中的资源和能源重新导入到低碳的循环中去,垃圾就成为了经济核算的资源。

  未来在低碳和环保之间会存在博弈,而低碳的维度会越来越高。如果只片面追求标准的不断提高,必然也带来能源消耗的增加,只环保不低碳的环保,也必然不是未来的真环保。

  对于垃圾焚烧领域而言,简单利用垃圾焚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断提升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杯水车薪”,如果不能很好平衡低碳、环保、经济三者的关系,就可能过分强调某一个环节从而走向极端,高投入最后很可能会导致“唯标准论”,从而事倍功半。

  03量力而行,方可远足

  根据住建部《2021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规模达到约2.07亿吨/日,城市生活垃圾焚烧量达到约71.95万吨/日,这两项数字都位居世界前列。总体来看,我国环保行业经过2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行业项目建设高峰期已经过去,需要寻求能够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相关阅读:薛涛:长期性多重利空,环保黄金期已结束,何以破局)

  “但高质量的着力点不是无害化本身,无害化只是环境产业的起势,无害化不能盲目地提高排放标准,标准提高一点,就意味着公共服务巨大的财政投入,是不能承受之重。”(相关阅读:二十大学习之十九:如何定义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傅涛认为,当前无害化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我国现行的污水排放标准、垃圾焚烧烟气排放标准等很多指标要求与国际比较已经相当严格。环境排放标准不宜也不会再大尺度提高,如去年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4部委印发的《深入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明确表示:不应盲目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新扩建污水处理厂。间接印证了这一趋势。

  “二十大”明确提出公共服务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傅涛指出,二十大之后,公共服务领域投资拉动的动力会变小,一个原因是地方政府支付能力变弱,因为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且环境产业已经触碰到了公共服务的天花板,保障公共服务是政府初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已经透露很清晰的信息,以高质量、高品质为追求,只为末端治理提供服务的环境产业部分以及环境治理思路将难以为继。以强制性排放标准刺激释放城市环境末端治理市场空间的日子也将一去不复还。

  当公共服务的标准、公共服务的量在不断增长的时候,环境产业表现为积极公共服务,看上去蒸蒸日上、估值很高,是因为它不断的在壮大和发展。当“量力而行”的天花板压下来以后,当达到小康以后,以无害化为核心的环境产业面临体量和利润都会下降的困局:一是收益率下降,因为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收益率是有约束的,不可能再出现高额收益;二是增长率下降,不是说不增长了,而是增长率不可能那么高了;三是应收账款的增加。无论体量和利润,都会下降,这是提供基础公共服务的环境产业所面临的必然困局。

  在当前的背景之下,对于环境产业而言,要么在末端治理的成本中心里逐渐消亡,要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挖掘中涅槃升级。过去的环境产业以末端治理为主业,以无害化为产业核心能力,鲜有探究无害化之后的资源化、商品化之路。在产业链上下游延伸,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只有创造价值而不是花费成本,这个产业才有立足基础。(相关阅读:二十大学习之十八:环境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系统性重构)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