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郑州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 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时间:2023-04-23 15:11

来源:郑州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郑政〔2023〕11号

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郑州市人民政府

2023年4月7日

郑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

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21〕40号),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结合郑州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助力郑州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核心,以打造“无废”特大城市中原样板为目标,统筹开展“无废城市”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推动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充分发挥“枢纽+物流+开放”的延伸效应,持续增强郑州“无废城市”在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发挥更大作用。

二、工作目标

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引领作用,打造黄河流域“无废城市”建设宣传窗口和“无废”特大城市中原样板。到2025年,郑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国家要求,进入全国113个“无废城市”的第一方阵,推动落实河南省“5+1”国家“无废城市”共建共享机制,带动郑州都市圈形成绿色可持续发展氛围,大力助推绿色经济发展,引领河南“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到2025年,形成4个领域8项优势指标。工业领域(2项):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高于国家要求4.5个百分点,达到18%;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高于国家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达到85%。生活领域(2项):深化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全覆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高于国家要求5个百分点,达到40%。建筑领域(1项):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高于国家要求10个百分点,达到40%。农业领域(3项):秸秆综合利用率高于国家要求9个百分点,达到95%以上;农膜回收率高于国家要求12个百分点,达到97%以上;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高于国家要求15个百分点,达到95%。

形成5项特色指标:在传统优势产业,新增4家省级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在现代食品产业,推动2家企业开展减塑行动;在装备制造产业,新增2家国家认定的再制造企业;结合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建设,将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提升至10万个;在生物医药产业和科研机构,实现实验室废物收集覆盖率达到95%。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系统谋划与协同推进

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等重大国家战略及河南省“十大战略”部署,与郑州市“十四五”时期相关规划相衔接,与周边地市相协同,系统谋划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二)坚持问题导向与持续发力

着力解决郑州市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难点痛点,推动各部门协同形成创建合力,持续发力攻坚克难,推动固体废物全链条治理。

(三)坚持分类施策与创新引领

针对工业、生活、建筑、农业等领域产生的固体废物逐一靶向施策,深入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打造“无废郑州”特色和亮点,形成典型“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四)坚持共治共享与全民参与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的“无废城市”建设良好氛围。

四、重点任务

以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五大”固体废物为要素,落实“减污降碳发展协同化、主导产业绿色生态化、工业固废利用多元化、生活固废管理精细化、建筑垃圾减量资源化、农业固废处理循环化、危险废物全程无害化、无废理念全民普及化”八项任务,形成“无废城市”建设的郑州模式。

(一)减污降碳发展协同化

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推进重点行业“双碳”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推动交通物流低碳转型,为城市整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1.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围绕郑州市“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构建“一核、两带、五区、多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铸造、耐材、食品加工等行业集聚水平。(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淘汰有色金属、建材、机械制造等行业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强化“亩均论英雄”,落实各类惠企纾困奖补政策。(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倒逼“两高”企业出清。(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依托登封市碳达峰试点市和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推进区域绿色转型提质增效,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模式。(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健全产业低碳发展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率先形成低碳、零碳能源消费模式,健全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资源规划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系统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在煤炭、建材、耐材等传统高耗能行业选取10个重点项目实施清洁生产改造。(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落实绿色矿山激励政策,提高绿色矿山建设质量,新建矿山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在产大中型露天矿山绿色矿山建成率达到60%。(牵头单位:市资源规划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示范城市群建设,大力发展燃料电池产业,依托新能源整车龙头企业,建设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加快氢能全产业链研发和一体化布局,支持有条件的社会团体制定发布相关标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规范地热能开发利用,积极建设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扩大地热能在住宅、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应用。充分利用西部和南部丰富的风、光资源,加快风电、分布式光伏电站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4.推动物流交通低碳转型。发挥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带动作用,深入推进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建设,积极开展城市货运配送车辆新能源替代工作,建立以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为主体的城乡绿色货运配送体系。(牵头单位:市交通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物流口岸局、市财政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逐步开展公交车、渣土运输车、水泥罐车、环卫车辆的新能源替代工作。(市交通局、市城建局、市城管局按各自职责落实)

5.开展重点行业“双碳”行动。选择电力、水泥、耐材、冶炼、新材料行业开展上下游“耦合降碳”机制研究,合理规划碳减排实施路径,实施碳减排效果评估。(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结合碳达峰试点企业建设,推动试点企业绿色低碳升级,打造行业低碳示范标杆。(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组织重点企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加大“双碳”行动力度。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8%。(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二)主导产业绿色生态化

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现代食品、铝加工等产业为重点,推动主导产业绿色循环发展,持续建设循环产业链,降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做大做强“无废”产业。

1.深化优势产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围绕有色、建材、耐材等重点行业企业,加快绿色升级,完成20家绿色工厂创建。围绕深入推进省级及以上园区(开发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培育绿色园区。围绕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高新区智能终端、智能传感器等电子信息产业绿色供应链;围绕汽车制造行业龙头企业,打造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供应链;围绕铝加工行业龙头企业,打造巩义市铝加工产业绿色供应链。其他区县(市)、开发区根据自身产业优势开展相关工作。(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构建汽车制造循环产业链。以郑州市汽车技术创新和产业高地为引擎,结合开封、洛阳、许昌、新乡、安阳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优势,构建郑州都市圈汽车制造循环产业链。依托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补强产业链条,培育壮大产业规模。(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以新能源汽车公司为重点,建立动力电池梯级利用、回收利用产业集群,打造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的新能源产业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引导食品制造产业减塑降碳行动。以现代食品行业龙头企业为试点,鼓励食品制造企业制定包装生态设计指南,优先开展减塑行动,带动食品包装制造上下游企业实现塑料包装减量化。引导现代食品行业龙头企业编制碳中和食品认证方案,推进食品行业开展“双碳”试点建设,减少碳排放。(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4.建立铝加工及再生铝循环体系。与洛阳市、三门峡市、许昌市、焦作市等铝加工产业集聚区联动,打造郑州都市圈铝加工及再生铝产业集群。依托巩义市、登封市和上街区铝加工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培育再生铝综合利用产业,建立完善的再生铝回收及循环利用体系,探索铝加工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三)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多元化

通过技术研发、协同治理、布局试点等方式,多渠道提高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水平,开展难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试点,防范工业固体废物环境风险。

1.提升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组织建设工业固废集中处置等设施,推动工业固废污染环境防治工作。持续开展一般工业固废排查工作,建立区域重点产废企业及利用处置流向清单。(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总部集聚区,创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升至85%。(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提前布局退役光伏、风力发电装置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技术储备,服务郑州都市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推动难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工程试点。建立区域研发创新平台,重点研发郑州都市圈主要固体废物如赤泥、煤矸石等综合利用技术。(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在荥阳市和登封市赤泥历史堆场推广无土原位生态修复作业,推动水泥企业使用赤泥作为水泥生料,突破难利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瓶颈。(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探索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协同治理模式。全面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环境污染状况评价,以登封市和新密市为重点,应用一般工业固废充填回填砂坑矿坑技术,推进煤矸石、尾矿等一般工业固废协同生态修复工程建设。除利用废弃露天采坑外,原则上不再新建大宗工业固废贮存场,推动将废弃矿坑建设成一般工业固废贮存设施。(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资源规划局、市应急局、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四)生活固体废物管理精细化

进一步巩固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分类、收运、处置工作成果,完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和污泥处理设施,有效解决特大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生活垃圾快速增长的突出问题。

1.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制定《可回收物收集指南》,进一步理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制。(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城管局)严格落实国家塑料禁限使用和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有关规定,持续倡导“光盘行动”。(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继续推行绿色办公,推动办公场所无纸化办公,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限制党政机关使用一次性办公用品,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牵头单位:市事管局,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深化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严格落实《关于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建设“郑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信息化监管。(牵头单位: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完善收储运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两网融合”。在城区健全“大分流、小分类”体系,在农村区域推广“二次四分法”等垃圾分类模式,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回收能力,促进回收利用率提升至40%。(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推广郑州市总工会、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郑州市中心医院为3家国家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工作重点单位经验,带动公共机构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牵头单位:市事管局,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总工会、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完善生活垃圾末端处理体系。依托现有生活垃圾分拣中心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成效,结合现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规划新密市新建1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推进荥阳市、巩义市静脉产业园建设,荥阳市新建(或迁建)2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巩义市新建1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鼓励引导餐厨垃圾、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项目和大件垃圾、废旧物资协同处置项目入驻静脉产业园,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实现全市生活垃圾“零填埋”。(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4.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加快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供销社)依托静脉产业园规划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项目,搭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健全再生资源信息统计体系。(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供销社)加强医疗机构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建立完善医疗机构可回收物工作制度,明确回收利用企业。(牵头单位:市卫健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5.提升污泥处置能力。大力推进“污泥焚烧+建材利用”工艺路线建设,将垃圾焚烧发电厂、水泥窑、燃煤电厂等协同处置方式作为污泥处置的补充或应急措施。全面评估现有污水处理厂污泥第三方处置企业合规性,明确新建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路径,确保污泥得到妥善处理。(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6.促进快递包装绿色循环。依托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建设,开展邮政业重金属超标包装袋专项治理,推动快递过度包装专项整治,实现快递包装轻量化、简易化。鼓励末端网点设立独立包装材料回收区域,完善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体系,全市“同城快递”可循环快递包装保有量逐年提高。(牵头单位:市邮政局,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五)建筑垃圾减量资源化

紧跟“轨道上的都市”建设、城市更新及灾后恢复重建进度,通过绿色建筑、推广再生产品使用等方式推动建筑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和无害处置,保障城市高质量发展。

1.推进建筑行业绿色发展。以“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建立“郑州市绿色建材采信数据库”。以登封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为试点,严格执行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相关规定,持续提升绿色建筑水平,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建立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体系,推行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全装修交付,减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产生。(牵头单位:市城建局,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规范建筑垃圾转运消纳。加强各类建筑垃圾清运监管力度,执行建筑垃圾处置核准制度,督促各类建筑工地在拆除和施工阶段做好分类收集、分类统计工作,逐步构建分类收运体系,建立建筑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从源头避免无序消纳问题。(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城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公安局、市交通局、市园林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信息化监管等制度体系,打造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到2025年,中心城区利用率达60%,县(市)建成区利用率达40%。(牵头单位: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利用工程弃土协同开展废弃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作业,推进存量建筑垃圾治理,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牵头单位:市资源规划局,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应急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鼓励符合条件的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纳入“郑州市绿色建材采信数据库”,推进各类工程项目优先采购使用,加快再生建材规模化应用。(牵头单位:市城建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资源规划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六)农业固体废物处理循环化

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建立健全农业固体废物收储运体系,提高秸秆、畜禽粪污等农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1.完善秸秆回收利用及监管。以六县(市)为重点,按照“先农后工、先饲后肥、循环利用”的治理路径,大力推动秸秆“五料化”(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利用,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做好秸秆禁烧宣传工作,严格落实焚烧监管目标责任考核和奖惩制度。(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以规模养殖场为重点,突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场区美化亮化、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积极推进美丽牧场建设,不断提升畜禽养殖的标准化水平。加强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计划和台账管理,推进畜禽粪污处理设施提档升级;引导规模以下养殖场(户)加快完善粪污收集、暂存设施。以种养殖密集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加强种养结合,积极推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加强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农用薄膜源头防控,推广标准地膜、生物可降解地膜,推进地膜源头减量。推动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等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落实回收处理责任,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机制,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政府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开展农膜及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示范,着力解决农田“白色污染”问题。(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财政局、市供销社、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4.推动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增效。以蔬菜、经济作物为重点,推广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种植,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化管理,积极创建生态农场。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增加有机肥使用,推广肥料高效施用技术。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因地制宜集成应用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牵头单位:市农委,责任单位:市供销社、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七)危险废物全过程无害化

从小微企业和社会源、工业源危险废物入手加强危险废物收集体系建设,以铝灰渣、飞灰、实验室废物为重点,推动郑州都市圈联防联治,补齐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中的漏洞和短板。

1.加强危险废物监管体系建设。以铝加工、电子信息行业以及危险废物经营企业次生危险废物为重点,加强危险废物申报及产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设施核查。完善郑州都市圈危险废物环境管理系统,建立跨区域监管联动机制、源头溯源机制,健全跨区域非法倾倒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转移合作与利用处置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范和污染事故理赔机制,推动危险废物经营单位和重点监管单位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加强危险废物物联网系统建设,推动形成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体系。(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规范危险废物经营设施建设运行。巩固和拓展小微企业收集试点工作,科学布局危险废物收集网点,完善社会源危险废物收集工作。加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规范化管理,推进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试点建设,进一步提高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严格铝加工行业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鼓励铝加工行业有熔炼设施的企业优化工艺设计和操作技术,减少铝渣、铝灰产生量。(牵头单位: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制定铝加工行业铝灰渣的规范化管理指引,推广盐渣全量利用技术以及铝灰渣在生产钢渣促进剂、铝酸钙方面的工程应用。加强对铝加工行业危险废物转移的监管和执法力度,避免非法倾倒。(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4.推动飞灰综合利用。除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自建填埋场外,原则上不再另行新建飞灰填埋场。立足现有“水洗+水泥窑共处置”飞灰综合利用项目,加强飞灰水洗废盐处置途径监管。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等技术部门合作,开展飞灰资源利用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鼓励飞灰高温熔融、高温烧结、作为掺合料制作混凝土等技术的开发应用。(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城管局、市科技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5.强化实验室废物监管。以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以高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和工业企业为重点,制定实验室废物管理指南,建立产废机构与危险废物收集单位或处置企业的长期合作、定向处置机制,提升实验室废物规范化管理水平,到2025年,实现实验室废物收集覆盖率达到95%。(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应急局、市卫健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6.筑牢医疗废物处置基线。统筹城市发展需要,加强医疗废物收运体系建设,规划医疗废物移动式处置设施和新建医疗废物处置设施,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加快医疗废物信息化监管进程。全面核查农村区域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产生情况,建立完善周转站、集中收集周转中心。出台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协调方案,制定重大疫情医疗废物应急处置设施清单,落实应急处置全流程保障措施,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卫健委、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八)无废理念全民普及化

以“无废‘郑’当时”为口号,加强“无废城市”科普知识和建设成果宣传报道,提升公众对“无废城市”的知晓度,提高对“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使“无废”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1.打造“无废城市”窗口。发挥“枢纽+物流+开放”的延伸效应,将郑州东站建成“无废高铁站”,带动郑州市其他火车站共同建设“无废铁路网”,并建设郑州都市圈“无废专列”,形成“无废城市”文化共享。(牵头单位: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将郑州汽车客运中心站建成“无废车站”,打造“无废”交通枢纽。(牵头单位:市交通局,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制定“无废城市”宣传方案,依托国际现代化农业博览会等重大庆典活动及“正观”、“郑好办”等平台,以传统模式与创新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无废‘郑’当时”为主体的立体化宣传活动,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的“无废”元素,积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氛围,将郑州打造成黄河流域“无废城市”建设宣传窗口。(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2.推进“无废细胞”建设。制定“无废细胞”建设实施细则,以打造“无废机关”为引领,开展以企业、社区等场所为阵地的“无废细胞”建设,到2025年,在全市范围内创建1000个“无废细胞”。借助生活垃圾分拣中心、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静脉产业园建设“无废城市”宣传教育基地,依托黄河文化公园和文博公园创建“无废公园”,打造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无废城市”科普教育基地。支持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无废城市”建设,配合航空港区建设“无废机场”。(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市园林局、郑州黄河文化公园管委会、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3.开展“无废城市”教育。借鉴先行试点城市“无废城市”教育成熟案例,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课程、“培养生态环保后备军”活动、“院士专家进校园”系列讲座等教育,鼓励在校学生参与“无废”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群体向全社会传播“无废”理念。(牵头单位:市教育局,责任单位:团市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利用“无废城市”窗口和“无废细胞”建设,广泛开展公众宣传教育活动,促使“无废”理念深入人心。(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商务局、市大数据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各开发区管委会、各区县〔市〕政府)

五、保障措施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体系、推动技术研发、强化政企共进等方式,搭建“高位推动、政策引领、科技创新、金融助力”的郑州“无废城市”建设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高位推动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和市政府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协调解决“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无废城市”建设日常工作,有序推动“无废城市”高质量建设。各开发区管委会、区县(市)政府及市政府相关部门要成立相应工作领导小组,结合辖区产业特点和承担工作任务制定实施细则,推动各项工作落实。推动落实河南省“5+1”国家“无废城市”建设联络合作机制,在技术成果、降碳机制、制度监管、市场优化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打造郑州市“无废城市”中原样板,辐射带动郑州都市圈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完善制度体系,坚持政策引领

将“无废城市”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十四五”时期重点工作任务,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建立郑州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机制,确定指标体系及评价办法,推动工作落实。建立“无废城市”建设激励机制,对工作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制定“无废城市”相关政策,统筹土地供应和资金需求,推动项目尽快落地,引领绿色经济发展。借助“数字郑州”建设工作,推动生活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监管平台的一体化搭建。

(三)推动技术研发,坚持科技创新

引进国家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为重点谋划国家级创新平台的创建,邀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和帮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化、利用高值化关键技术、工艺和设备研发,积极引进、推广各类新工艺、新技术,促进技术孵化和产业落地,形成区域性环境治理产业与技术研发融合的创新高地。

(四)强化政企共进,坚持金融助力

加强与上级发展改革、金融、财政、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对接沟通,积极对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全力争取国家、省财政投资补助、债券专项贴息及银行绿色贷款等。对标国内一线城市,积极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投融资试点建设,开展企业相关政策培训,支持环境治理企业融资上市,填补河南省固废处置企业上市空白,提升郑州与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固废管理水平。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