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0:05
来源:北京市生态环境局
2023年3月24日上午,北京市生态环境局举行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许艺凡通报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举措及成效;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郑磊回答记者提问。
主持人(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宣传教育处处长郭萌):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
土壤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土壤污染防治是北京市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许艺凡、副处长郑磊,向大家介绍我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土壤生态环境处许艺凡处长介绍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举措及成效。
许艺凡(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处长):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十分宝贵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保卫好净土,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米袋子”“菜篮子”和人居环境安全,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来,北京市深入实施绿色北京战略,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为目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管控,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土壤污染治理,有效管控土壤环境风险,全市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保持良好。
今年北京市站在新起点,实施了《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在2022年9月23日,北京市首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出台,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进一步夯实了全市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基础,全市“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站在新起点。新的起点主要体现在三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健全职责体系。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职责,细化了市、区两级人民政府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的职责,要求街道(乡镇)将土壤污染防治纳入网格化管理。明确各行业部门有关职责,生态环境部门综合监管,规划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园林绿化部门细化监管职责,其他有关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实施监管。明确组织和个人有关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二是进一步细化管理措施。聚焦“吃得放心”,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规定了农业投入品调查核算、农业废弃物回收网络建立和农业施用品及相关产品、农田灌溉用水等使用要求,并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种植特点,对设施农业、果园、林地和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等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分别提出防治要求、明确主体责任。聚焦“住得安心”,加强建设用地风险防控,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土壤存在潜在污染的工业企业及有关设施,提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等要求,实现了调查、评估、治理等全链条管控。聚焦“后备土地资源”,加强未利用地保护,依法清除污染、实施修复,并定期开展巡查。
三是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突出源头治理,将土壤环境质量作为编制、审查相关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据,作为土地的重要因素纳入自然资源统筹管理,保障安全利用。共享防治信息,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相关信息共享制度,鼓励土壤污染防治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大惩戒力度,按照“让法律长出牙齿、真正咬合起来”的要求,细化衔接上位法的罚则,对新增行为规范和要求,设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具体举措上,开拓新路径,系统推进“三地”齐抓共管。
作为全国最早开始防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的城市之一,北京市早在2004年就陆续开展了有关治理工作;2016年,国家“土十条”印发实施后,又率先实施了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地”管理。
在农用地上,粮田必须是良田。民以食为天,农用地土壤管理的核心就是保障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为掌握农用地土壤环境状况,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划定类别,分类管理。对复耕复垦的新增耕地,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进行农业生产符合性评价复核,守好准入安全底线。对受污染耕地,全部采取种植结构调整、休耕轮作、优化施肥等安全利用措施,保障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按照“产出一季、检测一季”的原则,协同监测产出产品质量,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
建设用地上,土安才能居安。居住生活环境的安全宜居,是关系千家万户日常生活的“民生大事”。把好建设用地“入口关”,每年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督促依法完成隐患排查、自行监测等工作;创新开展7000余家关停企业原址用地筛查,及时将腾退土地纳入监管范围。把好建设用地“出口关”,实施环环相扣的全流程管理,实行建设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近年来消除受污染用地约490万平方米,为首都发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建设用地。原东方化工厂变身“城市绿肺”、首钢老工业区转型奥运场地,成为全国绿色转型发展典范。
未利用地上,先行先试“一体监管”。未利用地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后备土地资源。在关注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基础上,北京市将未利用地纳入管理保护范围,摸底调查全市未利用地土壤环境状况,创新利用卫星遥感巡查监测,发现问题由属地挂账整改。2022年发现违法占用未利用地230余亩,均已完成整改。
2023年,北京市将开创新局面,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第一年,也是落实《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的关键之年。北京市积极行动、强化落实,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一是加强污染源头防控。以“田长制”为抓手,加强耕地保护,推进农业绿色防控,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促进耕地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林长制”为抓手,保护园地、林地土壤资源,推进园林绿化用地农药、化肥用量控制,保障产出食用农产品质量。控工业污染“增量”,推进工业园区土壤环境管理,开展重点行业隐患排查试点示范。
二是加强土壤全链条管理。深化规划统筹,持续深化土壤污染防治与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实际应用,推进科学合理规划用地。突出重点管理,动态更新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科学制定风险管控、修复方案并组织实施。规范过程管理,完善修复效果评估及备案要求,探索“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
三是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完善《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配套政策标准,研究编制农用地有关调查评估,工业园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遥感监测等指南。
寸土寸地关乎国计,一垄一亩牵系民生。接下来,北京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以更高水平全力守护首都良田沃土,以生态环境高质量保护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
主持人:谢谢许艺凡处长。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请各位记者朋友哪位有问题请打开视频举手示意。
【媒体问答】
《中国环境报》北京记者站记者:请问在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有哪些典型案例可以分享?
郑磊(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感谢您的提问。北京市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宜修则修,宜控则控”的原则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全利用。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通过“管控”实现安全利用的案例:昔日化工厂变身城市绿心公园。
2020年9月底,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正式开园亮相,成为大运河畔的靓丽景观,这几年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
绿心公园整体建设过程中将东方化工厂原址纳入其中。1978年,东方化工厂建成后,曾经历了一段辉煌的时期。但是,长期生产活动,导致厂区内土壤“伤痕累累”。
在绿心公园设计、建设过程中,本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相关部门将土壤污染绿色管控与园林造景紧密融合。创新探索“3+1”绿色管控体系,“3”就是通过实施“生态阻隔、生态恢复、绿色评估”措施,打出绿色管控“组合拳”;“1”就是通过构建“应急响应”制度,筑起生态安全“防火墙”。创新提出“生态保育核”概念,动植物、微生物在没有人为活动干扰的“生态保育核”内自由生长,加速土壤生态功能恢复,促进污染物自然衰减。
“3+1”绿色管控体系,破解了传统修复方式导致修复后土壤“活性”不足、生态功能丧失的难题,也缓解了短期内高昂的治理资金压力。成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污染风险可控,监测表明环境空气达标,地下水污染物未发生明显扩散;二是生态恢复显著,动物栖息生态环境明显向好,鸟类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探索出了一条“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的土壤生态治理之路。
我就介绍到这里,谢谢您。
人民网北京频道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请问北京市如何落实?
郑磊:谢谢您的提问。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受体,但是土壤污染治理的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因此,本市通过实施《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将“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放在突出位置,强调源头防控,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上位法的基础上,地方条例进一步明确了源头防控的责任主体,细化、补充完善了防控措施。
通过鼓励实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措施,以及鼓励合理使用达标有机肥,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相关部门加强回收网络标准化建设,推进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包装废弃物和农用薄膜“闭环管理”。
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土壤存在潜在污染的工业企业及加油站等,要定期开展监测、巡查、检修;重点监管单位,要定期开展自行监测、隐患排查。未利用地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各区要定期开展巡查、及时清除污染。概括起来讲,各类责任主体要查隐患、找短板,早发现、早整改,多措并举,打好“源头防控”主动仗,做到有备无患。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主持人:谢谢郑磊副处长。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北京市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
编辑:陈伟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