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无废城市”怎么建?成都出台新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

时间:2022-12-23 10:09

来源:成都市政府办公厅

  “无废城市”建设,是推动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高质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举措。

  12月21日,成都市政府网站正式发布《成都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领域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为建成“无废城市”描绘了一张清晰的路线图,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

  新目标:

  2030年,建成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

  “无废城市”并非没有废物、不产生废物,而是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及规范化处置。

  据了解,目前成都已经建成工业危险废物处置利用经营单位27个(家),综合利用处置率99.4%;建成医废处置设施1座,处置率100%;建成9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从《实施方案》的建设目标看,成都将分为三个阶段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

  到2030年,建成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形成高效协同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系,主导产业实现循环化发展,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管控,农业废弃物实现全量利用。

  到2035年,固体废物管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历史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绿色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据悉,为有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还明确要求将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考核,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新任务:

  8项重点任务描绘“无废城市”建设“施工图”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实施方案》明确了8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将建立健全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制定产废、任务、责任、项目四大清单,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同时,将加强成渝地区、成都都市圈及市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建立固体废物跨市转移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理处置补偿、危险废物跨区域“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等制度。

  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也将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比如,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明确将严格控制新建“两高”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并计划推进机动车维修“无废行业”建设试点,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农业绿色生产方面,将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应用,实现秸秆禁烧区域监控“立体化”。

  构建高效处理处置体系,《实施方案》还提出,将促进生活源固废源头减量,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倡导低碳生活、适度消费、绿色办公和“光盘行动”,并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和绿色快递网点建设等等。

  同时,将挖掘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潜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大力推广“互联网+”新型回收模式,推动废旧商品线上线下流通场景融合,并将提高生活源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和无害化处置能力。

  此外,《实施方案》还明确,将推进无废机关、学校、工厂、医院、餐饮、商超、景区、社区等“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实现共建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将加强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再生资源产品再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宣传力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  号:成办函〔2022〕88号      签发单位: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签发时间:2022-12-14       生效时间:2022-12-14

  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12月14日

成都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固体函〔2021〕114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无废城市”共建的指导意见》(川办发〔2022〕52号)要求,加快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引导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不断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强化制度、技术、市场、监管等保障体系建设,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作出贡献。

  二、建设目标

  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构建系统的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区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共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循环利用,促进主要农业废弃物全量利用,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全面提升,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

  到2030年,建成涵盖工业、农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固体废物智慧管理平台,形成高效协同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系,绿色发展质量显著提升,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主导产业实现循环化发展,危险废物得到全面安全管控,农业废弃物实现全量利用。

  到2035年,建成完备的固体废物地方政策法规体系,固体废物管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历史堆存的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得到安全处置,城乡融合发展全面实现,绿色生活质量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三、重点任务

  (一)坚持顶层设计引领

  1.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制定产废、任务、责任、项目四大清单,高标准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考核机制,强化部门分工协作,重点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打造协同共治新方式。明确重点环节、重点领域责任边界,将“无废城市”建设与城市建设管理相融合。

  3.强化整体推进。探索建立工业园区水气土协同预警体系,切实推进水气土污染综合治理,将“无废城市”建设纳入经济建设、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规划目标和建设任务,增强相关领域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和配套性,明晰“无废城市”建设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措施,提升整体推进水平。

  (二)加强区域协同共治

  1.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成渝地区、成都都市圈及市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完善区域固体废物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固体废物跨市转移联防联控机制,深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白名单”制度,探索建立固体废物分级分类管理、生产者责任延伸、跨区域处理处置补偿、危险废物跨区域“点对点”定向利用豁免管理等制度。

  2.加强区域协同处置能力。探索成都都市圈生活垃圾、城镇污水污泥、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农业固体废物等利用处置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种类与利用处置能力评估,统筹分类收集及利用处置设施建设。

  (三)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两高”(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全链条管控机制,加强存量“两高”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新建“两高”项目,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推广工业企业循环化生产,减少原料使用和废物排放。

  2.引领工业绿色转型。编制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领域碳排放清单,评估碳减排潜力。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绿色制造创新示范行动,加强绿色信贷支持。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实施节能、节水、节材、减污降碳等系统性清洁生产改造。

  3.探索工业固废综合管理新模式。健全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体系,加强专业化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工业固体废物信息共享、联合监管协作机制,明晰工作责任,联动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措施落实。

  4.完善循环产业链条。推进机动车维修“无废行业”建设试点,深化研究退役新能源动力蓄电池后续处理处置问题,构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推进动力蓄电池循环回收利用项目和梯次利用示范企业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推行农业绿色生产

  1.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制定秸秆收储中心建设规范,建立规范的秸秆储存场所和专业化储运网络。开展秸秆“五化”利用技术研发,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力度。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推广食用菌种植企业利用秸秆部分或全量替代木料种植,形成秸秆能量的多级利用。完善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大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应用,实现秸秆禁烧区域监控“立体化”。

  2.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全量收集利用畜禽粪污、全量机械化施用等技术模式。引导畜禽养殖企业建立起与市场、与循环农业相匹配的养殖废弃物处理产业链,严格区域种养平衡,研究畜禽粪肥还田精准施用方法,推动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工作。

  3.规范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及处置。加强超薄地膜管理,加大农膜产品贯标执行情况检查力度,提高废旧农膜回收机具使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率。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废旧农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激励生产者自行或合作建立收集及处理设施。

  (五)构建高效处理处置体系

  1.促进生活源固废源头减量。加大“限塑令”执行力度,倡导低碳生活、适度消费、绿色办公和“光盘行动”。开展生活垃圾回收站(点)规范化建设,创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探索生活小区生化池污泥原位处置,促进城镇污水污泥源头减量。强化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规范管理,优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应用和绿色快递网点建设。

  2.挖掘生活源固废资源化利用潜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强化回收设施和回收服务融合,大力推广“互联网+”新型回收模式,加强全产业链的数据应用能力,建设区域性综合回收服务平台,推动废旧商品线上线下流通场景融合。

  3.提高生活源固废综合利用水平和无害化处置能力。合理布局垃圾分类转运设施,推进生活垃圾转运站提升改造,推进厨余垃圾和城镇污水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推进协同焚烧处置方式,推进长安静脉产业园建设。

  (六)提升危废处置能力

  1.有效防控环境安全风险。健全危险废物重点监管企业清单,分级开展规范化考核。推进区域性危险废物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和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能力建设。探索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利用路径,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

  2.优化危险废物第三方治理。鼓励第三方参与危险废物治理,持续开展重点产废单位环境信用评价。鼓励重点产废单位自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推进重点产废单位参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进新建医废处置项目建设,完善医疗废物收运体系,提升医疗废物处置保障能力。

  3.提升智慧化监管水平。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智慧监管,建立集动态管理、业务流转、数据分析、预测预警、辅助决策于一体的固体废物管理智慧化平台,逐步实现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视化管理。整合“数智环境”平台,形成水、气、固废耦合信息化一张网,推动成渝地区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互通。

  4.创新危险废物管理模式。探索服务中小微企业危险废物区域性、专业化集中收集机制,探索危险废物“点对点”定向利用。开展社会源危险废物普查,建立社会源危险废物数据库,健全社会源危险废物回收体系。

  (七)促进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1.规范建筑行业管理。加强绿色建筑全链条管理机制,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规范建筑垃圾利用处置管理。健全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探索建立建筑垃圾管理市场诚信体系。

  2.提高资源化利用及消纳能力。加快推进建筑垃圾消纳场(弃土场)及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鼓励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及制品在房建和市政道路工程中应用。

  3.优化建筑垃圾智能管理。推动建筑垃圾监督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成都市工地扬尘监控及建筑垃圾运输处置信息监管平台”“成都市智慧工地监管平台”,搭建全市共联共享建筑垃圾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总体管控、统筹协调、全程可溯、路径清晰的管理闭环。

  (八)推动形成共建共享局面

  1.推进“无废城市细胞”建设。推进无废机关、学校、工厂、医院、餐饮、商超、景区、社区等“无废城市细胞”创建,推行绿色办公和绿色采购,实现共建共享,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2.加强“无废城市”宣传。加强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再生资源产品再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等宣传力度,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升公众参与意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力度,加强顶层设计,系统布局、科学谋划,定期调度,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二)加强资金保障。推动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废物、生活垃圾、污泥处置设施及建筑垃圾消纳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支持。强化政策性补贴及奖励资金执行情况绩效评价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合法依规高效使用。

  (三)强化过程督导。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化、利用资源化、处置无害化全过程督促指导。强化“无废城市”建设跟踪评估,严格效果评估和专项检查,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四)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年度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考核,确保“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