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厦门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发布,描绘厦门市生态环保工作蓝图

时间:2021-12-27 10:03

来源:厦门日报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

第六节 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营造全社会绿色生活风尚。推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促进公众以实际行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示范创建,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各种绿色生活主体创建活动。大力开展绿色出行宣传,鼓励绿色出行。将珍惜生态、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等内容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推动全民绿色消费。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加强绿色产品推广,建立统一绿色生活和服务信息平台,积极培育绿色消费市场。重点在财税、金融、价格等领域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发挥政府引领示范作用,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范围。推动企业实施绿色采购,发挥大企业及大型零售商带动作用,构建企业间绿色供应链体系。鼓励宾馆、饭店、景区推出绿色旅游、绿色消费措施,在机关、学校、商场、医院、酒店等场所全面推广使用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

第四章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率先实现碳达峰

面向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第一节 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

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以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围绕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科学合理制定二氧化碳达峰目标年及达峰路线图、行动方案。构建我市碳排放达峰行动工作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碳达峰。

推动重点行业实施达峰行动。推动重点行业制定达峰目标和行动计划,引导重点企业积极参与达峰行动,开展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管理。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绿色低碳和污染减排科技创新行动。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推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绿色转型。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快创建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园区,率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低碳试点体系。深化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试点,探索建立碳中和示范区,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推动园区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和新型低碳产业发展。创建低碳社区,选择具备条件的小区进行低碳化建设,完善社区居民低碳生活服务设施,推行低碳化运营管理模式。

第二节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控制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低碳技术和新产品,加强企业能源和碳排放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电力等领域工艺技术升级,控制工业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大力推行绿色低碳建筑,构建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推进建筑节能和低碳管理。逐步实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改造。制定绿色建筑管理维护的具体标准,强化绿色建筑的后期维护,鼓励开展农村住房节能改造,引导农村绿色住宅建设。推动交通运输低碳创新发展,加大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力度,持续推广交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物流,推动营运车辆和船舶的低碳比例达到国家、省级要求比例。

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新型肥料应用,强化标准化规模种植养殖,控制农田和畜禽养殖温室气体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企业甲烷排放控制。推广使用先进的垃圾焚烧技术。

增加生态系统碳汇。持续推进造林绿化,不断增加林业碳汇。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科学施肥,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升土壤固碳水平,增加农田碳汇能力。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发,探索利用红树林、藻类等海洋生物进行固碳。

第三节 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加强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加强供电、供水、供气、通信、消防等城乡生命线设施统筹管理,提升建造、运行和维护技术标准,保证设施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平稳运行。建设城市绿色森林生态屏障,构建健康高效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加强气候灾害管理,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基础信息收集、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等,完善防灾减灾及风险应对机制,统筹提升城市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防灾减灾风险防控和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气候资源。将城市气候资源统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强城市通风廊道的研究、规划和建设,避免或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的影响,提高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水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型城市环境。加大人工影响天气的资金投入,增强极端天气气候条件下的城市气候自我调节能力。

开展温室气体与污染物协同控制。以“降碳”为“牛鼻子”,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交通结构的优化升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相关管理制度融合。开展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工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的监管并纳入生态环境监管执法体系。推动气候投融资制度创新,探索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

专栏一:低碳试点示范工程

低碳、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包括低碳工业园区、低碳景区、低碳社区和近零碳景区工程。

碳中和试点工程:开展大型会议碳中和试点、下潭尾红树林湿地生态公园。

第五章 坚持生态兴城,率先建成宜居宜业美丽城市

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乡大气污染治理,统筹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进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打造城市“清水绿岸,碧海蓝天”,增强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幸福感,构筑生产宜业、生活宜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颜值城市。

1...45678910...19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