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领充“领碳计划”隆重发布

时间:2021-08-19 11:21

来源:西安特锐德领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过去的一年,国家郑重提出了“双碳目标”,力争在2060年整个国家实现碳中和,中央层面将碳中和、碳达峰列入重点工作,地方政府也针对这一目标提出了多种扶持政策。

随着分布式光伏的大力发展,储能必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刚需。伴随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快速发展,电动汽车充电成为电力增量的重要来源,因此利用清洁能源发展绿色出行,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板块。

领充践行“重构车生态网,连接新能源汽车进入千家万户,以新能源微网为载体,消纳新能源,推动新能源革命”的使命,率先推出“领碳计划”,助力碳中和发展。

“领碳计划”,领跑零碳赛道

“领碳计划”是以“光储充+”和能链为有效技术路径,围绕零碳能源与零碳交通展开,为高科技园区、工商业厂房、政府机关大楼、学校、医院、4S店、高速收费站、充电站等应用场景,提供绿色、稳定、可靠、清洁、智能的零碳能源和零碳交通服务,实现新能源消纳,推动新能源革命,构建能源互联,生态均衡,万物共生的生态体系。

“光储充+”和能链,零碳能源、零碳交通的必优选择

“光储充+”和能链通过对光、储、充等关键技术的高度集成化设计,系统性地满足新能源发电、网络链储能和移动能源、电动汽车充放电等不同应用场景,从时间上实现了能源分时复用,空间上实现了能源的空间搬移,更好地消纳了新能源,形成了一套绿色能源供应链解决方案。

光-双碳下光伏发电全部消纳,调度上网

光伏发展经历了如下两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式光伏发电;第二阶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双碳下,光伏发展面临全新的问题:

集中式光伏发电电力外送出现输电通道紧张,弃光问题严重,导致收益率降低、绿色电力浪费;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出现工作日等休息期,大量光伏发电上网给电网造成调度压力,同时发电收益下降,绿色电力不能就地全部消纳;

在双碳下,大规模新能源全面建设,消纳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将会面临巨大挑战。

领充公司在行业中率先提出光伏发展的新阶段:分布式用户侧光伏发电进入必须全部消纳,通过调度上网的新阶段,从根本上解决光伏发电面临的巨大挑战。

储-网路链储能系统

储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能源局发文指出,原则上不再批复梯次电池大规模储能电站建设,领充公司通过深入分析得出,新电池储能也需要采取模块化解决方案,避免大规模串并联增加危险因素。

领充公司推出的模块化储能变流器,单柜功率为250kW,按照两个小时充放电系统设计,配置500kWh储能系统,如果需要更大规模储能系统,则通过组态模块化方式完成建设,避免局部故障引起全系统故障。不仅实现了检测、预警,更保障了故障范围的缩小,也保障了整个储能电站运行的可持续与系统安全。

同时还推出了分布式用户侧可以大量使用的预装式60kW/125kWh分布式储能系统,提供用户侧储能的灵活配置方案。

为了确保安全,领充公司还创新性地提出了四层安全防护体系:

网络链储能系统采用四层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对硬件层、控制层、站控层、平台层的长期积累与分析,全方位保证储能系统的安全,实现高级别安全防护。

充-和光系统

和光系统集太阳能光伏发电、充电模块、充电控制、计量计费、人机交互、通讯等功能为一体,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光伏发电与电动汽车充电完美结合,辅助新能源消纳,实现新能源车充新能源电,通过综合能源管理提升约30%的充电运营收益。

“+”系列

V2G/V2B技术,将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能源载体,参与能源效能和调度。
智能检测技术,通过首创的四维检测法,为电动车提供检测保养服务。
换电技术,实现新能源的移动应用,为新的能源架构提供了基础。

1朵 “云”

领充创新提出了三次集成技术,通过对设备层、监控层、云平台的三次集成管理,构建双碳下“光储充+”群的大数据云平台。在设备侧实现分组监控;在站控侧实现平台可视可控;在大数据云平台,实现跨区域数据集成、跨区域监控、跨区域高级管理,从而实现更高层面的能源调度和消纳。

“光储充+”和能链很好地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绿色能源解决方案,解决了不同行业的绿色、低成本用能痛点。

为园区提供绿色用电,降低用电成本,满足电动汽车充电刚需;为工厂降低用电成本,提升产能;为政府树立双碳模范,加速实现碳中和;为医院提供稳定供电,应急用电,刚需充电;为高速公路解决电力不足问题,消除电力鸿沟;为充电场站解决电力扩容问题,降低电力需量。

截至目前,领充已经在全国参与建设了50多个微电网项目,兼具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运营经验。

领跑零碳赛道,充享绿色未来,领充将不遗余力地践行“领碳计划”,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助力“3060碳中和”目标早日实现。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