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威海:基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时间:2021-03-24 10:46

来源:生态环境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8〕128号)要求,生态环境部组织各省(区、市)推荐“无废城市”候选城市,并会同相关部门筛选确定了“11+5”试点城市和地区。我们现在就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等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工作模式。

基本情况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属于北方沿海城市,四季气候分明,冬季气温较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垃圾中海鲜贝壳及渣土等不可燃烧成分占比较高,导致焚烧产生的炉渣比一般地区高7-12个百分点,垃圾焚烧的热值和发电量较低,市财政每年要额外增加450万元作为垃圾焚烧处理生物质补助费,炉膛温度才能达国家环保标准850℃;垃圾分类的模式不符合实际。二是在垃圾收运过程中,存在“源头分类、中端混运”问题,导致分类效果未体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义存在质疑。三是宣传培训力度不足,未建立长效机制,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不足。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威海市以其下辖县级市荣成为试点,积极调研、反复探讨实践,探索形成了基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一是结合沿海城市垃圾属性特点,因地制宜确定了荣成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4+1”模式,“4”是将生活垃圾分为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燃垃圾、可燃垃圾,“1”是对沙发、家具等大件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将不可燃垃圾单独分类,推动提升垃圾焚烧热值。二是在“4+1”模式的基础上,配备了完善的分类收运设施,建立了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实现了便捷高效收运。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措并举,实施宣传、走访、宣讲、培训、激励、约束等措施,使居民逐步认识到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四是创新性的将垃圾分类与全域化的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信用考核内容,通过信用评价实现了社会治理的高效能,建立了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image.png

基于信用体系建设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模式

主要做法

(一)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分类模式

一是遵循国务院关于垃圾强制分类的相关要求,“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将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单独分类。二是结合气候特点,荣成属于北方沿海城市,四季气候分明,特别是到了冬季气温较低,农村的阳光堆肥房就会变成“冷库”,不但无法促进垃圾“发酵”,而且还会对垃圾进行“冷冻”储存,不能实现湿垃圾再利用,因此不对湿垃圾进行单独收集。三是结合沿海城市垃圾属性特点和威海市垃圾焚烧存在的热值低的问题,将垃圾中的海鲜贝壳及渣土等不可燃烧垃圾和可燃垃圾分开收集,提高垃圾焚烧热值。四是将大件垃圾单独分类回收。据此,形成了荣成农村垃圾分类“4+1”模式,有害垃圾单独放、可回收垃圾分类回收,再将剩余的其他垃圾按可燃和不可燃进行分类,这种分法村民“易懂、易记,易接受、易操作”。

(二)完善收运体系,实现高效收运

围绕解决“源头分类、中端混运”问题,威海市紧盯收集、运输、中转三个环节,市级财政投资1.34亿元,按“城市化”标准为农村配备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夯实硬件基础。所有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全部由市财政“买单”,建立了完善的生活垃圾收储运体系。

一是合理配备分类基础设施。按照“方便卫生兼顾环境美化”的原则,投资7300多万元,按10户一个的标准逐村配备标识醒目、功能明确的“红蓝灰绿”四色240L垃圾分类桶3.3万个。按照每10户一平方米,每村至少一个的标准,配建垃圾分类房1130个,实施“退桶进房”管理,将村居所有的垃圾桶全部移进垃圾分类房内,垃圾分类房都配备了除臭、通风、灭蝇、给排水、冲洗等设施设备,强化日常清洗维护,每个垃圾房既是投放点也是宣传点。按照每户一组,每组1个可燃、1个不可燃的标准,为村民发放简便易携式户用小型分类垃圾桶21.3万组。

二是灵活采取收集方式。村民在家里按照“一次四分法”将垃圾分为“有害、可回收,可燃、不可燃”四类,采取“村民自送”或“上门收集”的方式分类收集垃圾,其中750个村居采取“上门收集”的方式,占村居总数的90%;剩下约10%的村居采取“村民自送与上门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距离垃圾分类房近的住户由“村民自送”,距离远的住户由村居专职收运员“上门收集”,切实为确保垃圾分类质量把好“农户关”。

三是建立智能化运输体系。在镇村原有54辆可燃垃圾运输车的基础上,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收运体系,又投资3200万元,新购置93辆垃圾分类运输车,统一车辆型号、统一车体颜色、统一分类标识,构建起高效便捷的垃圾分类收运机制,做到分类运输、日产日清。同时搭建垃圾分类智慧化管理平台,所有运输车辆都安装定位、评价及称重系统,每个垃圾收集点设置电子标签,每天对村居落实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自动统计数量、判断异常、评价质量。

四是建立科学化中转体系。合理布局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打造集可燃垃圾压缩中转、不可燃垃圾分类转运、大件垃圾收集处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活垃圾中转站,确保覆盖范围最优化、设备效益最大化。2019年,对全市26处垃圾中转站升级改造,日均转运能力达到600吨。

(三)分类处理垃圾,提升利用效率

坚持分类施策,针对生活垃圾的不同属性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率。可燃垃圾焚烧发电。采用PPP模式与项目公司合作,对收运的可燃垃圾按照欧盟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转换为电能、热能,产生的炉渣制成加气砖和标砖。目前,日可处理垃圾1000多吨,日均发电25万度、生产加气砖800余立方。可回收垃圾分类回收。旧家电、旧家具、废纸箱、废金属等可回收垃圾,由村民自行联系或村居预约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上门分类回收再利用。有害垃圾专业化处置。按照每户每年20元的标准,市财政安排约500万元奖励资金,鼓励村民将有害垃圾应收尽收(花钱买有害垃圾),由环卫部门每月直接到镇村收运,并做好台账记录。目前已收集暂存有害垃圾15吨,由专业化公司进行处理。不可燃垃圾资源化利用。荣成市斥山集团总投资1.2亿元,在荣成市东山街道建设一处占地60亩、处理能力100万吨/年的固体废弃物与建筑垃圾再生处理及资源化与产业化利用项目,将不可燃垃圾、建筑垃圾和不可降解的固体废弃物进行利用,制成草坪砖、透水砖、水泥砖、挡土砖等新型建筑材料。

(四)聚焦三类群体,培养行为自觉

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实施宣传、走访、宣讲、培训、激励、约束多措并举,使正确分类及投放逐步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

一是聚焦镇村干部抓点上突破。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农村干部冬训和夏训范畴,开展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千人培训”,组织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共8.3万人次进行宣讲,打造垃圾分类“第一梯队”,带动广大村民积极支持、主动参与。

二是聚焦志愿服务抓扩面提升。市级层面,荣成是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第一批试点市,市志愿者联合会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这个大平台,发动各级志愿者团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进村居、进社区、进大集”活动200多场次,设置宣传牌3500个、宣传栏800多个,发放指导手册和倡议书35万份。镇街层面,各镇街都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立了以党建为引领、以志愿服务为基本形式、有奖有惩的“征信+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带动各村居以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推动人居环境、村风民风、社会治理、人文关怀等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居层面,各村居配备1-4名垃圾分类指导员,每个村居都成立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大力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活动,营造全民知晓、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例如:入户走访宣讲时间不低于15分钟;志愿者自编自导自演快板、小品、歌曲等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节目;分类指导员利用“村村响”设备巡回播报。

三是聚焦全民全员,抓全域覆盖。坚持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平台同步发力,开设专题、专栏、专版,从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方式方法、典型经验、带来的好处等方面入手,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形成铺天盖地的声势,营造“以参与分类为荣、以准确分类为荣”的浓厚氛围,同时深入一线,采用纪实的手法,深度报道正面典型以及群众身边的鲜活事例,通过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村居,一个村居带动一个镇街,让垃圾分类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五)借力征信体系,建立长效机制

为推动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威海荣成市创新性的将垃圾分类与全域化的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信用考核内容,通过信用评价实现了社会治理的高效能,建立了垃圾分类长效机制。

一是抓征信奖惩。立足荣成征信建设特色优势,将农村垃圾分类纳入市级征信管理体系,对垃圾分类比较好的进行信用奖分,对不听劝导或随意倾倒垃圾的给予信用扣分,评分结果直接与信用基金、福利待遇、评先选优等挂钩,让垃圾分类不仅是村民面子上的光荣,更是福利上的实惠。各镇街按照每村3-10万元的标准,全市共设立农村垃圾分类征信基金3500万元,每季度开展总结表彰活动,鼓励村民在前端自觉把垃圾分好类、投放好。

二是抓检查考核。建立“月度+季度+半年+全年”考核机制,即:每月按镇街管辖村居30%的比例进行抽查暗访和集中考核各一次;每季度联合农办和财政部门,按镇街管辖村居15%的比例进行“双随机”抽查;每半年对所有村居垃圾分类开展情况“逐村验收”;每年底汇总镇街考核情况纳入市级目标责任制及信用考核。所有的检查与考核均采取“步行检查法”,一户一户地捋、一条街一条街地看、一个村一个村地过,有效避免了检查人员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接地气等问题。

总体成效

一是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威海市 48 个乡镇、1056 个村(其中荣成 883 个,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涉及居民 27.7 万户。荣成市财政投资1.34亿元,按城市的标准为农村开展垃圾分类工作配车、配桶、配房等设施设备,实施“撤桶进房”管理,对荣成140多辆垃圾分类车,统一车体颜色、统一分类标识、统一纳入智慧城管模块,实现车辆智能化管理,达到快捷高效,推动农村垃圾分类设施设备实现“城市化”。

二是经济、环境效益显著提高。经测算,荣成因地制宜确定的农村垃圾分类“4+1”模式,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2300万元,主要体现在“一增加两减少”。即:增加发电量,在垃圾减量化的基础上可促进垃圾充分燃烧,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增加了73度,年增加发电量2100万度,年增加收入1365万元(2100万度*0.65元/度);减少垃圾量,将不可燃垃圾分离出来,每年可实现垃圾减量3.1万吨,减少垃圾焚烧处理费550万元(3.1万吨*175元/吨);减少助燃费,实施分类后的垃圾可燃成分占比高,发酵效果好,每年可减少助燃费450万元。

三是村民素质大幅提升。将村民开展垃圾分类效果纳入征信考评,与村居两委干部工资和村民福利挂钩,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村民的文明素质大幅提升。

四是城市形象显著提升。荣成市及6个镇、60个村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县镇村。荣成市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全国守信激励创新试点市;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生态魅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生态园林城市、人居范例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

推广应用条件

结合威海经验,全国其他同类城市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1)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方面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垃圾分类模式,威海市农村生活垃圾“4+1”分类模式更为适合北方沿海城市;(2)建立完善的分类收运体系,“源头分类、中端混运”是很多城市在垃圾分类过程中都可能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完善收运设施,夯实硬件基础,才能体现垃圾分类的成效;(3)多措并举,聚焦影响力较大的特定群体,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提升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自觉性;(4)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考核评价可以有效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地区,可以借力征信体系,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信用考核内容,通过信用评价建立长效机制。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