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7-27 11:17
来源:浙能锦江环境
近期,受南方强降雨影响,太湖水位超警、新安江水库九孔泄洪,多地启动防汛一级响应…...群众连夜撤离住处......长江流域的汛情牵动着中国每个人的心。
浙能锦江环境旗下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武昌垃圾发电厂,安徽省芜湖垃圾发电厂均临近长江流域,防汛抗洪刻不容缓!面对防汛大考,三座电厂多措并举,构筑起了防汛安全防线,并为周边的防汛工作送去了物资,同舟共济!
安徽芜湖|芜湖垃圾发电厂
浙能锦江环境芜湖垃圾发电厂地处安徽芜湖市鸠江区经济开发区,距离长江仅600米。受连续强降雨影响,芜湖长江段的水位持续上涨。但迎战防汛大考,芜湖垃圾发电厂做到了“有备无患”。
芜湖垃圾发电厂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防汛文件传达精神,本着“生命至上 安全第一”的原则,在汛期之初开展紧急部署,成立防汛领导小组,制定防汛应急预案。
电厂内备足相应防汛应急物资,各项防汛工作井然有序。由电厂领导及中层人员带头24小时防汛值守,加强对厂区及江边泵房管线的巡查,并解决突发问题。
连日强降雨天气,让厂区内多条道路积水严重。好在电厂已提前设置好紧急排水措施,由电厂领导组织带领防汛小组对厂房出入口设置沙袋堆放,加大排水力度,防止倒灌,有力地保障了生产的安全稳定。
芜湖市进入防汛紧急状态后,全市各个街道社区等单位党员、群众积极投入防汛抗洪的工作中去,上阵巡堤查险、24小时值守。
同舟共济,风雨同行。为感谢抗洪防汛期间党员及群众的辛勤付出,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助力抗洪防汛工作,芜湖垃圾发电厂为四褐山街道办事处防汛抗旱指挥部送去了矿泉水、方便面、八宝粥等物资。
从芜湖市沿着长江往西,刚熬过疫情的江城武汉如何了?
从“江城”就能看出,武汉与长江有着密切的联系。自7月份以来,湖北省进入梅雨季节,大部分地区迎来强降雨,武汉市水旱灾害应急响应不断提升,各城区先后启动了Ⅰ级防汛应急响应。
浙能锦江环境在武汉的两座垃圾发电厂根据工作预案,积极开展设备检查整治和防洪工程建设,做好防汛紧急准备。
湖北武汉|汉口垃圾发电厂
汉口垃圾发电厂位于武汉市黄陂区三环线外,民生堤南侧与府澴河府邸所夹三角地带。厂区内生产用水取至距厂区附堤1公里处取水泵房,一旦因洪水发生问题,将无法保障全厂冷却水供应,还会因河水漫入取水泵房,造成泵房内10kv配电设备漏电,发生重大安全问题。
为保证汛期生产安全,汉口垃圾发电厂严密制定、布控防汛抗洪措施,提前安排对厂内所有设备设施开展全面检查,加大重点地段巡查力度,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分析预判灾情;与当地防汛等部门密切协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当受梅雨季和上游水位影响,府河水位已接近取水磅房当初的设计水位,为避免洪水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汉口垃圾发电厂闻“讯”而动,启动防洪应急预案,由领导组织成立防汛小组。防汛小组成员分成两个批次,取水泵房防汛指导与厂内沟渠清淤排查同时进行,守护电厂无恙。
冒着倾盆大雨,防汛小组配合施工工人临时对取水泵房大门临时加固加高2米、封堵窗户,并做好防渗处理;加装两套远程监控装置,做到实时掌握取水泵房内部情况。
一包包的防汛沙袋、高高的防洪墙,不间断地水文观察和厂内巡检,践行着汉口垃圾发电厂抗洪保生产的坚毅信念。终于,通过全厂员工的同心协力,截至7月23日,府河水位逐步下降,取水泵房一切正常。厂区内其他设备均未受到汛期影响,生产工作稳定运行。
也许因为经历过疫情,所以更明白同舟共济的含义。汛期期间,汉口垃圾发电厂迅速调集了5000条编织袋、1000根木桩、20箱矿泉水、20箱桶装方便面等价值11000元物资,捐赠给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经济开发区防汛指挥部、滠口街道防汛指挥部,为抗洪救灾贡献力量。
湖北武汉|武昌垃圾发电厂
“汛期一刻不结束,我们一刻不放松!”这是武昌垃圾发电厂全体干部职工在防汛期间的誓言。
自7月以来,武汉进入梅雨季节后降水比同期多1倍,武昌垃圾发电厂地处洼地,为防止山洪倒灌,电厂早早地启动了防洪应急响应预案。要求全体干部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思想上高度重视防洪保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对可能发生洪涝隐患区域及时排查科学布控,以各部门负责人为第一安全责任人,落实责任和措施。
汛情期间,全体干部员工以防洪排水、设备抢修、后勤保障三组开展防洪工作。
防洪排水组作为排头兵分布在各雨排点进行路面排水,疏通排水,确保第一时间排除险情。设备抢修组对主要发电设备及电缆沟加大排查次数,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后勤组在雨水消退后组织现场的清淤和消杀工作,有利地保障了厂区卫生环境。
通过武昌垃圾发电厂全厂上下的共同努力,成功阻退5次山洪倒灌入厂!全厂设备运转正常,未发生一起因暴雨山洪引发的设备停运事故。
迎战防汛大考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与担当。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确保垃圾发电厂的安全运行,是每个电厂必须肩负的责任,更考验着浙能锦江环境人的防汛抢险能力和责任担当。希望各地电厂继续不松劲儿,将防汛救灾的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在防汛“大考”中交出满意答卷。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