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绍兴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征求意见稿)》发布

时间:2019-11-06 10:11

来源:绍兴市政府网

4.加强保洁队伍建设。根据村域面积、人口和垃圾量多少,按村足额配备垃圾分类收运一线工作人员, 一般每500人(常住人口)至少配备一名上门收集保洁员,鼓励设置分拣督导员、进仓管理员等不同岗位,提升分类质量。加强对一线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绩效评估、工作激励,有效激发收运人员工作热情,培养一支爱本职、善管理、懂技术、能操作的保洁队伍。

(三)强化收运能力提升

1.规范分类投放容器。农户家庭按“两分法”设置易腐垃圾、其他垃圾两种分类收集容器。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一处以上四分投放点(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它垃圾),有条件的镇村设置标准化的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投放点。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广场、主要道路两侧等公共区域宜设置可回收物、其它垃圾的收集容器。在农贸市场、家宴中心等人流密集、产生易腐垃圾较多的场所应增设大型易腐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收集容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集中收采、上市季节,动态增设单独的易腐垃圾投放点。到2021年基本实现所有分类投放点容器规范化、标准化,并建立常态化更新升级、定期维护机制。

2.优化分类收运车辆。按照“分类运输要定车”的要求,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推广采用“车载桶装”等收运方式,消除“抛洒滴漏”等二次污染现象,杜绝混收混装混运,有条件的村(社区)可在收运车辆上安装视频监控、车载定位等信息化设备,开展全市垃圾分类收运车辆大排查,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整改。

3.开展转运站提档整治。综合区域、人口、垃圾量,对接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辐射范围,按需设置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鼓励相邻乡村共建共享,逐步拆除原有固定式混装垃圾房,推行建设易腐垃圾和其他垃圾综合性中转站,改造提升不符合环保规范要求的中转站,加强废气、噪音控制和渗滤液处理,增强垃圾分拣、拆解、分类和暂存功能,提高与周边环境的整体协调性,2020年全市完成中转站改造提升任务进度70%,2021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提升。

(四)健全处置体系建设

1.合理布局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按照集约化、多元化、规范化的要求,在科学测算基础上,合理规划建设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鼓励采用一镇一点、多村联建或跨乡镇区域合理配置建设,充分考虑本地区未来产业、人口、分类质量等发展趋势,留有处置能力的发展余地,确保处理能力和处理需求相适应,站点覆盖范围最优化、设施设备效益最大化。2020年全市完成新建资源化处理站点21个,2022年全市资源化处理站点服务范围实现对未纳入城镇处理体系行政村的全覆盖。

2.科学选择终端工艺和技术。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安全可靠、技术成熟、先进环保、经济适用的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模式,防止简单照搬,杜绝“一刀切”,确保分类处理设施建成一个、运行一个、见效一个。在人口密度较高、有机肥有需求的地区,推广采用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处理模式;在人口密度不高、日人均生活垃圾量相对稳定的地区,推广使用太阳辅助堆肥处理模式;在人口密度较高、易腐垃圾量相对较大、易腐垃圾纯度高、有沼渣沼液消纳利用途径和一定沼气池使用经验的地区,推广使用厌氧产沼发酵处理模式。

3.推进再生资源循环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再生资源回收网点,推广垃圾资源化利用“兑换超市”、“互联网+”回收模式,鼓励农村便利店等经营者就地设立便民回收点,采用押金、以旧换新、设置自动回收机、网购送货回收包装物等方式回收再生资源,实现回收方式多元化。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参与农村物资回收业务,优先扶持供销社再生资源利用平台对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农村垃圾处理静脉园的建设和运行。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终端产生的有机肥、沼气、沼液统一进行开发利用,拓展绿色循环利用渠道。

(五)推进运行机制创新

1.健全多元协同机制。瞄准当前垃圾分类社会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化运行管理新模式,为社会组织、社区和村民共同参与垃圾分类提供支持和保障,开启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的新格局。推动专家、社会志愿者和相关团体深入基层,宣传、指导村民垃圾分类。委托第三方社会机构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开展定期测评,督促镇(街)、村、企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2.充分激活市场机制。不断完善相关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和专业化企业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模式参与处置设施建设、收集运输和运营管理,促进生活垃圾收运网和废旧物资回收网深度融合的市场化运行体系。鼓励经过资质认证的服务企业进入垃圾处理市场,参与各项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经营活动。逐步理顺垃圾收运、处理中的责权利关系,优化市场竞争和激励,完善垃圾减量化站点内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建立责任清晰、权责统一的良性运行机制。

3.探索数字化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区、县(市)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方式推进垃圾分类数字化建设,构建源头分类减量可评估、中端收集运输可计量、末端处理在线可监测的数据系统,全程管理垃圾分类处理链条,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管理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大数据监管平台,2020年诸暨市率先建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作为深化“千万”工程、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乡村振兴“五星达标、3A争创”的重要举措,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体系,狠抓责任落实。市成立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各项工作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各区、县(市)要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确保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和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强要素保障。各级财政要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规划、建设资金和运维经费等纳入年度预算,切实保障垃圾分类工作顺利推进。要拓宽筹资渠道,整合相关资金,进一步建立“县财政补助、镇村自筹、村民适当缴费、社会帮扶”等相结合的保障机制,有效减轻村级管理支出负担。要统筹落实好垃圾分类处置必要设施设备和转运场站的建设用地需求,确保分类处理工作有序推进。

编辑:陈伟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