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3 15:13
来源:湖北省发改委
1.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四基”能力[10],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建设世界级汽车、电子信息、工程设计施工集群、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适量扩大整车产能,提升零部件配套能力,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差异化发展专用车,建设世界级重要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地,将汉随襄十汽车产业带建设成为产业链完整、研发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走廊。依托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实施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培育、智能终端壮大、光通信和激光产业领先、软件及集成电路产业跨越、北斗产业应用等工程,建设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升国际竞争力。以水利水电、桥梁建筑等优势行业为核心,推动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工程全产业链发展,鼓励发展多种融资模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打造世界级工程设计施工之都。
2.加快开发区产业集聚发展。全面推进全省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合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引导生产要素向开发区、产业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开发区主导产业,完善上中下游产业链。适当超前规划开发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科学规划二、三产业发展,形成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申报国家级开发区或高新区。
3.加快推进老工业区综合改造。继续推进武汉、襄阳、宜昌、黄石、荆州、十堰、荆门等老工业基地城市按照实施方案、时间表和路线图,有序实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鼓励位于城区的老工业区企业向开发区、工业园(区)等搬迁集聚,同步推进技术改造和改制重组。因地制宜,实施“退二进三”和“退二优二”,形成多元发展、多业并举、多点支撑的发展态势,创建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示范区。
4.构建“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集群。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益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民营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一步优化结构和转型成长,瞄准发展潜力较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产业细分行业“小巨人”、“配套专家”和“单项冠军”。
第三节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产城融合、信息化与三产融合、军民融合发展,构建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产业协同发展的现代系统。
1.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与产业集聚的协调发展,以产业集聚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积极支持条件成熟地区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工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将城镇化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完善城镇化体制机制,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探索路径、提供示范。
2.推动信息化与三产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联网+”与农业等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在制造业产品研发与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品牌与售后服务等全流程的集成应用,鼓励制造业企业由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并重转变,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一体化服务转变。推动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加速融合,完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多样化农业互联网管理服务模式。
3.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坚持“军转民”与“民参军”、保障军品与发展民品相结合,强化改革创新,拓展军民融合新形式。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制约瓶颈,加快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航空航天工业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等建设。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积极争取开展军民融合改革试点,大力促进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应用,建设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发展光电信息、民用航空、商用航天、汽车零部件、应急装备等军民融合特色产业,培育一大批军民融合领军企业和优势产业,实现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协调发展。
第四节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引导区域产业合理布局,推动沿江产业合理有序转移,探索多种形式的产业转移合作模式,引导产业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1.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通过建设跨区域合作示范带,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有序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发展“飞地经济”,推动长江经济带湖北段与其他地区的产业合作。深入推进黄梅小池滨江新区开放开发,加快推进小池与九江融合发展。以武汉城市圈和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重点,科学承接长江下游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扶贫,积极利用扶贫帮扶大别山革命老区和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多种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产业转移合作平台。加强与沿江地区旅游合作,共建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严格产业准入,逐步建立优势传统产业总部经济与生产基地合理配置的区域布局。
2.促进上下游产业联动发展。统筹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突出产业转移重点,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实现城乡、区域产业联动发展。构筑沿江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产品联动开发,有机衔接生产流通等环节,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武汉城市圈、襄十随、宜荆荆产业一体化进程,发挥武汉、襄阳、宜昌等城市产业辐射引领作用,建设沿江腹地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地,引导中心城市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内需为主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小城市转移,促进生产要素流通。
第六章 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
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是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产业绿色发展的载体和抓手。通过实施绿色示范重大工程,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提升服务业对一、二产业的支撑能力以及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