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0-11 10:44
来源:北京市环保局
(三)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
逐步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制度化,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因症施策,积极推动环境质量改善。
1.开展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参照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方法”),2017年6月底前,配合市发展改革委开展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以区为基本单元,开展针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质量、环境状况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评价工作,确定评价相关领域的承载力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各领域超载的原因,开展限制性政策研究。
2.修改完善技术方法。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试评价工作结果,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涉及的主要指标、具体参数、集成方法、成因解析等进行系统校验,研究提出修改完善的意见建议。针对北京资源禀赋特征和发展特点,研究建立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
3.研究监测预警的机制。加强机制创新,探索构建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研究建立对超载地区的预警提醒、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等长效机制。
(四)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
依托国家生态保护大数据及监控应用平台,完善自然保护区天地一体化遥感监控体系,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1.开展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2次遥感监测,对省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开展1次遥感监测。强化自然保护区内人为干扰监管,规范各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促进自然保护区健康发展,提高自然保护区保护效果。
2.强化监督执法。针对自然保护区人为干扰活动和环境违法行为,定期组织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活动,加强问责监督。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职责,自然保护区所在地区环保局加强监督执法,形成年度自查报告。市环保局加强对自然保护的核查与抽查,检查频次不少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每半年一次,市级每年一次,区级每两年一次。接到上级环保部门遥感监测发现问题或群众投诉举报的,根据发现的问题和线索,随时安排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3.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2017年底前,编制《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保护规划暨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2017-2025)》,以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为重点,加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完善保护网络体系。强化自然保护区管理。2019年,研究建立北京市地方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制度,组织开展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新建和调整评审工作。
(五)加强生态状况监测评估
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实行生态状况定期评估。
1.加强生态监测体系建设。依托首都科技优势,充分利用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建设天地一体的生态遥感监测系统;持续开展林地、绿地、湿地、矿山等的地面生态监测,实现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等的大范围、多频次、高分辨率的监测。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形成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2018年底前,完成2010-2015年全市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年底前,启动“十三五”时期全市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
(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会同相关部门,加强森林、湿地、城区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保障生态空间,提高生态功能。
1.提高生态质量和功能。加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结合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强化生态服务和水源涵养功能;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太行山绿化等重大生态工程,实施低质生态公益林升级改造和封山育林,全面完成全市宜林荒山绿化,巩固首都绿色生态屏障。完善平原地区主要道路、河流两侧绿色生态廊道,继续推进实施平原38万亩绿化任务。加强森林抚育,实施300万亩中幼林抚育工程。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形成山区绿屏、平原绿网、屏网相连、绿满京华的城市森林格局。
2.扩大绿色休闲空间。推动城区多元增绿,加快道路绿地景观、滨水绿廊和公园绿地建设。重点加强城市西部地区绿化建设,大力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公园绿地体系建设,构建二道绿隔地区郊野森林公园环,建设环京森林湿地公园环。整体推进功能性小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实现村庄周围园林化、村内道路林荫化、河渠公路风景化、基本农田林网化。
3.推进湿地恢复建设。北部地区以妫水河-官厅水库、翠湖-温榆河、潮白河、泃河为重点,南部地区以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通州马驹桥-于家务为节点,恢复和建设大面积、集中连片生态湿地和湿地公园,到2020年,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构建“一核、三横、四纵”湿地格局。
三、保障实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统筹协调方案实施。根据市级相关部门和市区两级环保部门的职责,明确责任主体,协同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纳入相关考核。对存在问题的,及时通报,促进各项工作稳定扎实推进。
(二)加强政策保障
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管理为核心,加快制定新时期生态保护的相关制度,以及生态补偿、评估考核、责任追究等配套政策,全面落实严格管控要求,建立“事前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体系,为加强生态保护提供政策保障。
(三)强化科技支撑
发挥首都智力资源优势,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相关政策制度前期研究、生态调查评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等领域的研究。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段,促进本市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提升。
编辑:刘影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