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2-14 15:57
来源:湖北人民政府
湖北省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十三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能源节约,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确保实现“十三五”节能降碳约束性目标,根据《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围绕各项目标任务,采取了一系列积极举措,以年均5.15%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0.8%的增长,全社会节能量4684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836万吨。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20.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2.78%,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
1.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趋向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37.9%提高到2015年的43.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10.8%提高到2015年的17%,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明显下降。能源结构逐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8%,天然气消费由2010年的18.4亿立方米增长至2015年的42.5亿立方米,风电、生物质发电和光伏发电已并网装机292.1万千瓦,浅层地温能利用面积达到1450万平方米。“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扎实开展,累计完成节能量1373万吨标准煤。造林绿化成效显著,201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1.2%,活立木总蓄积量3.96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3.65亿立方米。
2.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逐步增强。武汉、襄阳、宜昌、荆门、鄂州成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武汉列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3539.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971.83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96,严重干旱灾害防御能力逐步增强。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6%,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8%。空气质量预报实现常态化,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88.12%,霾天气监测预警机制逐步建立。
3.试点示范成绩显著。低碳试点示范稳步推进,武汉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武汉园博园利用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获奖,武汉青山经济开发区、孝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黄石黄金山工业园区成为国家首批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武汉百步亭社区获低碳榜样优秀社区称号。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深入开展,共创建6大类20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碳交易试点顺利推进,湖北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2495万吨,交易总额6亿元,居全国首位。全国首个碳排放权现货远期交易产品在武汉推出。
4.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在省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框架内,形成了政府主导、多部门参与、专家咨询的工作机制。出台一系列法规、规章和文件,上下衔接、内外配套、左右协调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制定主要产品单位产量能源消耗限额指标,出台2项节能地方标准。严格实行目标任务检查考核,对节能降碳目标进行统计监测,分解强度下降和增量控制目标。节能监察体系不断完善,全省16个市(州)及80多个县(市、区)成立了节能监察机构。
5.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在应城建成35兆瓦富氧燃烧示范工程,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武汉建成首个温室气体在线监测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二氧化碳和甲烷浓度数据实时监测与动态显示。按年度发布节能环保产品推荐目录,引导企业采用先进技术、产品、工艺和设备,高效节能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普及。
6.节能低碳生活方式有力推行。定期开展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宣传,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组织低碳出行、低碳进社区、节约型机关、能源紧缺体验、“酷中国”等活动,开展绿色回收进商场、进社区、进机关活动,公众节能低碳意识不断增强。促进绿色、低碳节能产品销售,建立了一批3R(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循环消费社区连锁超市,完善了以免费自行车服务网络为代表的慢行交通系统。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决胜阶段,也是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关键时期。我省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
从国际看,巴黎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突破性达成《巴黎协定》,提出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的目标,低碳发展成为国际潮流和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各国都在加快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加大资金、技术投入,为我省利用更多国外资金和技术谋求低碳发展带来良好机遇。
从国内看,为实现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将低碳循环发展列为绿色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为我省推动能源节约和控制碳排放指明方向。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我省加快过剩产能退出,形成以节能低碳为特征的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供重要支撑。
从省内看,我省将“绿色决定生死”摆在“三维纲要”首位,提出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思想保障。同时,通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低碳试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探索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模式上取得积极成效,为扎实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期,重化工业特征依然明显,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长仍然较快,节能降碳任务较重。我省气候条件复杂,低温雨雪过程、伏旱、局地强对流天气、区域性强降水过程出现较为频繁,大范围、持续性雾霾频发,适应气候变化任务繁重。
“十三五”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既面临良好机遇,又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总体上讲,机遇大于挑战。必须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全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迈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牢固确立“三维纲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线,以技术进步为支撑,以试点示范为切入点,强化倒逼机制,加快产业绿色改造升级,优化能源结构,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全面完成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目标,推动我省绿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确保实现“率先、进位、升级、奠基”总体目标。
(二)基本原则。
减缓适应,同举并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同举并重。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严格实行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控制,为早日达到碳峰值打下基础。对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采取有效措施,将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科技支撑,制度保障。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础研究,注重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制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试点示范,统筹推进。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对节能降碳、生态建设、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引领作用,选择重点领域、行业和区域开展试点示范,探索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整体谋划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统筹兼顾,协同推进。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政府引导,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建立共识,形成合力。
(三)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符合节能低碳特征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主要用能领域的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试点示范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循环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基本形成。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法律、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逐步健全。节能低碳理念得到广泛普及和接受。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降低19.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15年降低16%。
编辑:程彩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