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1-02 11:44
来源:工信部
四、重点任务和方向
(一)重点任务
1.完善产业创新体系
推动建立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
按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有效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按照“一案一例一策”方式,统筹推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
专栏1: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
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确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采用企业法人等形式,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开展产业前沿及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标准制定、公共服务、人才培训、国际合作等工作,提升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
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布局要求,选择重点产业集聚省市的优势领域,汇聚区域创新资源,由具有业界影响力的企业牵头,以资本为纽带,联合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高校、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科研院所或能够整合区域服务的产业园区平台,探索多种产学研协同组建模式,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区域性重大技术需求,探索实现多元化投资、多样化模式和市场化运作,形成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打造区域制造业创新平台,作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支撑和补充,推动当地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围绕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重大工程建设,依托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或具有行业优势的企业,培育和认定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通过开展应用基础、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示范研究,探索人才培育、技术产业化的创新模式,提高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创新能力,支撑工业转型升级。鼓励各行业协会大力培育行业创新平台,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打造聚集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高地,完善行业创新体系。
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源投入,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等责任主体的作用,建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具有较强技术推广服务能力的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规范相关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知识产权运用、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提升产业技术基础服务能力。
2.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科技项目和创新工程,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推动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机构的建设,改善科研仪器设备及中试线,大力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争取国家重点建设的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
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促进行业创新发展。引导工业企业重视设计创新,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机制,完善设计领域的创新生态系统。
实施大企业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推广工程,建设一批大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微企业、创客等对接的工业创新平台。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引导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工业聚集区营造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构建各创新主体紧密协作的创新网络,支持示范基地建立完善“双创”平台。
3.加大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力度
结合当前产业发展瓶颈及新兴产业发展急需,发挥行业龙头企业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基础作用,组织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发挥国家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强化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着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瞄准亟需解决的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充分吸纳企业和行业协会提出的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定期研究修订和发布《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明确各行业亟需突破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部署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重大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关键核心和基础共性技术研发。
建立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采取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共性关键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工程示范。
4.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
深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开展产业化导向的专利布局,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形成一批专利组合,构建支撑产业发展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知识产权储备。深入培育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打造并强化企业突破核心技术能力、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向产业链高端跃升能力和应对国际纠纷能力,推动市场主体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
专栏2: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工程
鼓励和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提升行动,培育一批具备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发挥知识产权标杆示范企业典型带动作用。完善企业主导、多方参与的专利协同运用体系,开展产业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进行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员间知识产权创造布局、联合运营和收益共享,鼓励和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专业机构在重点领域合作开展知识产权评估、收购、运营和风险预警与应对。支持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服务运营平台,提升行业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