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04 17:32
来源:E20环境平台
全国两会正式拉开帷幕,新华网报道,记者梳理各大主流媒体和互联网公司的调查数据发现,收入、反腐、环保三大话题受到关注最多。
而湖南永清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正军,作为环境产业企业家里唯一一位全国人大代表,被同业称为“有金话筒”的人。去年两会他就“大部制”改革、推进雾霾治理、完善环境工程认证管理提交了三份人大提案。并在两会期间,做客E20环境平台,与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作人傅涛博士,及广大网友进行了交流。
今年,他再携提案报会,而此次的提案数量增长到了7个,内容分别涉及环保资金使用、耕地污染修复治理、水生态建设,及湖南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邵阳市龙须塘环境综合治理、新余市环境污染治理模式创新探索等。
下面特别摘选前三个提案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提高环保资金使用效率的建议
提案背景:
根据国家统计局、住建部、环保部等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环境保护投入达到1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达到2%。大量环保资金的投入,有效地保障了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但环境保护资金在投入和使用方面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是环境保护投入领域分散,不利于集中资金解决重点问题。二是配套制度不完善,地方落实治理资金困难。三是地方环保投入很大,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资金使用效率并不高。
近三年的审计报告显示“问题环保资金”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在“要钱”时采取各种不合规手段套取、骗取资金;二是在“花钱”时挤占、挪用、违规使用资金;三是花了钱办了事,但是很多项目未达预期目标,出现大量损失浪费。
《5044个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审计结果》显示,有102个项目单位编造虚假申报材料,套取、骗取资金5.56亿元。2014年1月公布的《关于201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显示,2.7亿元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被违规使用。对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查出,少征、挤占、挪用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等专项资金24.89亿元。审计署对9个省市2010年度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资金审计中发现,13个单位将污水垃圾处理资金用于出借、股权投资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涉及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财政资金3308万元、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贷款10.03亿元,占9个省市专项投入的6.14%。
此外,有些项目未达预期目标,造成严重的资产闲置、损失浪费现象。据审计署发布的《10个省1139个节能减排项目审计结果》显示,部分已完工节能减排项目达不到预期效果,涉及资金15.87亿元。
提案内容:
1、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十三五”规划制定,根据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特点和财力水平,明确未来一段时期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集中解决好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的问题。
2、加快完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为地方实施环保重点工程提供资金支持。建议结合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工程实施,研究设立中央环境保护基金,并支持地方设立相关基金,为地方政府推进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提供长期、低息的资金支持。支持环保龙头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建设环保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对环境保护重点工程提供优惠贷款。
3、改变资金投入模式,由以往“过程买单”转向“见效付费”,同时加大环保监督和执法力度,确保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建议政府通过公开招投标购买环境服务,确保竞争公平公正,防止出现腐败、权力寻租等问题;建议结合新环保法实施,尽快出台配套细则,加强监管,提高检查处罚力度;建议切实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当地领导的问责,以当地环境的改善情况来评价、判断资金使用是否发挥效益;建议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形成全民监督的舆论氛围;建议尽快建立环保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将技术服务能力弱、运营管理水平低、综合信用差的环境服务公司列入黑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布。
二、关于推进水生态建设,开展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提案背景: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在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问题上缺乏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安排,使城乡水生态环境领域逐渐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城市发展已面临诸多窘境。
降水时空不均与污染排放,导致流域内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严峻局面;城市湿地急速萎缩,生态系统支离破碎;城市化和无限制地硬化,导致流域内洪水期雨水泾流量猛增,城市内涝现象突出;城市地下管网混搭乱接和断裂破损,地质灾害频发,城市天坑隐患巨大;城市规划对水资源不切实际的期待、不恰当的基础设施和建设项目造成污水处理效率低下和投资浪费;流域治理能力不足,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改善进展缓慢。水资源与水环境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2014年11月,国家住建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它反映了社会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延续性的高度关切,为城市水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提案内容:
一是构建水资源战略规划、法律、政策体系。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等。
二是坚持三大原则实施五水共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是实现水生态文明必须坚持的三个原则,以实现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
三是积极实施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城乡开展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划定水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美丽国土的水生态基础设施和以此为核心的国土生态安全格局;在国土、大江大河大湖、中小流域等不同尺度上,尽快对河湖水系进行确权划界,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导则,维护水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科学进行河湖生态恢复工程;开展以水生态基础设施和保障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为内涵的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的创新和试验;推进低影响开发、水敏感城市设计、综合景观生态规划和景观设计、及基于水利大数据的智慧型水资源管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等
四是强化企业排污的源头监管。进一步优化污染源监管体制。建立污染源管理共享数据库,逐步实现污染源的全天候动态化管理;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对污染源实施全覆盖监管,同时要强调上一级监管部门对下一级监管部门的问责机制。通过对重点环保监管企业实施在线监控,共同形成政府对于工业企业排污纳管的监管合力等。
五是以环境综合整治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以小微园建设引导企业入园集聚,强化规范化管理,实现污染源头防控和集中处理。对环境问题突出的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开展整治提升和生态化改造。设立环境违法行为媒体曝光平台,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特别针对重污染行业、危废、涉水企业等重点领域和部位,集中查处一批典型环境违法案件,提升环境执法的公信力和威慑力等。
六是设计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法制办、水利部、环保部等部门,协调相关省市,制定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形成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设立区域性环境资源交易平台、组建环保产业联盟、建立流域上中下游生态补偿制度等。
七是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围绕“三位一体”开展技术研发和推广,组织实施一批新产品开发计划并鼓励企业率先使用。成效显著的新产品和新技术,优先推荐纳入政府采购目录予以推广。推进区域污水整治的信息化应用,完善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自动连续监测信息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在资源回收利用、废水废气处理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等。
八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把水管理纳入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该管的要管严管好。在水资源相关领域中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对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水资源管理公共服务,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管理、维修养护、技术服务等水资源管理公共服务向社会力量购买,推动水资源管理公共服务承接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九是设立PPP促进中心,创新管理模式。考虑设立PPP促进中心,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PPP”模式。“PPP”促进中心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制订管理标准,探索投入机制,建立监管体制,确立评价标准,推广先进经验等等。
十是探索全员参与的新途径。树立先进典型,大力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大力推行环保阳光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的违法行为等。
三、关于推进污染耕地修复治理的建议
提案背景:
2014年12月,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部联合发布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状况更为严峻: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最高,为19.4%。其中,无机污染物主要为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有机污染物主要为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
耕地问题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2014年4月,中国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170万亩重金属污染耕地首批修复试点。但由于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修复治理的水平还不令人满意,主要还存在调查面积和精度不够、修复治理技术不成熟、监测体系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除去2014年实施开展的“长株潭”试点,仅有四川省古蔺县石屏乡耕地修复试点、宗渠村甜樱桃基地土壤污染治理试点,另外贵州铜仁市万山区也已将5万亩耕地纳入治理规划。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的耕地修复项目数量仅为7个,加上耕地修复试点类项目,耕地修复项目也仅占全国土壤修复项目总数的3%左右。耕地修复项目不仅数量少,平均投资金额也最小,仅为场地修复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的1/5,为矿区修复项目平均投资金额的1/3。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财政补助。显然,面对中国目前上亿亩的庞大污染量,耕地修复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投入资金上都还远远不够。
提案内容:
一是明确责任主体。发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明确省、市县地方政府的责任,实行“纵向到底、横向贯穿”的责任落实制度。加强对工矿企业、排污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环境监管,对高污染企业治污设施的运转进行定期监督检查,落实企业保护耕地的主体责任等。
二是建立完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污染耕地综合治理要尽快制定适合各地的《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完善排污许可、耕地保护规划、污染耕地监测和管理、污染耕地法律责任追究等政策规定,形成包括法律法规与管理、标准、监测监控、耕地修复技术等在内的有效可行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
三是加大污染耕地普查力度。完成耕地的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分级管理、点位设置、监测预警工作,包括采集土壤样品、设置国控点,省控点、县控点,完善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建立农产品产地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启动县级农产品产地例行监测,建全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监测预警机制。
四是建立耕地风险评估机制。排查不适合农作物耕种的重金属污染区域,建立系统的档案资料,确保治理检测合格后方能生产等农产品,防止有毒有害粮食和农产品进入人们的餐桌。
五是明确技术路径。污染耕地修复治理首先要强化源头控制,严格控制“三废”对水体和耕地造成污染,减少灌溉水源中的重金属含量。其次要做好种植结构调整,根据不同的污染程度和农作物对重金属积累能力的大小,依次改种低积累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达标。再次,要落实治理措施,要综合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技术,配套农艺、工程措施。
六是加大技术研发。组织力量进行系统化集成研发,加快其工程化应用步伐。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创新污染治理各环节、不同污染类型治理技术体系,为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提供高效的科技手段等。
七是稳步推进试点示范。坚持试点示范、稳步推进。综合考虑各地农业生产水平、区域污染耕地状况等因素,通过试点示范,探索技术模式和组织方式。
八是培育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快产业转型。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提升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加速土地流转,提升规模化土地经营水平;支持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等。
九是大力推行污染耕地第三方治理新模式。政府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治理,开展综合环境服务,打破以项目为单位的分散运营模式,采取打捆方式引入第三方进行整体式设计、模块化建设、一体化运营。对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类项目,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公共财政支付水平与治理绩效挂钩等。
十是创新融资模式,改变当前主要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可以借鉴参考美国的超级基金做法。从政府财政拨款中拿出一部分,再吸引一部分社会资金,设立耕地修复基金,基金采取无息或低息贷款方式,贷款期限适当延长,以适应耕地修复治理项目周期长的特点。基金可以优先贷款给实施污染耕地治理的环保企业,以推动污染耕地治理。
【附】我为“两会”建言
为声援两会,发出环境产业声音,E20环境平台联合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中国环境报、上海环境院,征集两会建议,得到了媒体和行业的积极响应。今天特别摘取首批部分建言内容,希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人继续参与。
征集对象:
环境企业从业者、专业研究者及环境媒体人
征集时间:
2月28日-3月6日
征集要求:
建言控制在300字内。力求言简意赅。
建言方法:
1、直接回复中国水网固废网微信公众号(chinawaternet),回复时注明建言人的姓名及工作职务;
2、回复建言邮箱:news@h2o-china.com;
3、参与相应群讨论活动,届时有专人负责对群讨论进行整理。
所集建议,将在E20旗下三大网站(中国固废网、中国水网、中国大气网)和微信公众号,和《固废观察》杂志进行专题发布,同时在中国环境报、《环境界》杂志、《固废观察》微信公众平台选择发布,并在相应微信群进行发布、传播,后续将整理成册,呈送环保部、住建部等相关部门领导,及行业人大、政协代表等。
编辑:李晓佳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