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2-06 10:20
来源:中联重科
近来,“一带一路”成为被提及次数最多的A股核心主题投资概念之一。多名基金经理认为,这一概念正在由基建和港口航运逐渐向装备制造及其他中游制造行业延伸。
作为“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受益的装备制造企业,中联重科也成为市场热议的对象。
银河证券认为,在“一带一路”政策的带动下,中联重科将迎来新一轮发展良机;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则指出,中联重科是“一带一路”的标的。
市场聚焦的背后是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上留下的真实故事。
正如华泰证券所言,中联重科等龙头企业早已开始全球布局,近年来技术水平有提升并保有价格优势,未来将极大受益“一带一路”战略。
全球布局的品牌效应
近日,中联重科与全球处于龙头地位的某物流公司正式签署《全球市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双方将结合各自的品牌战略和优势资源,在物流网络建设、PDI检测、码头建设、仓储管理等领域全面深化合作,提升中联重科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与该物流公司的战略合作只是中联重科全球布局的一个缩影。
截止目前,中联重科已在全球80余个国家布点,在全球成立了七大综合服务平台区域。不仅如此,中联重科在“一带一路”重点参与国的资源配置上更是先行一步。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和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国家,也是共建“一带一路”不可或缺的重要合作伙伴,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的目光。这其中,中联重科无疑是开拓印度市场的佼佼者。
2012年8月,中联重科与印度ELECTROMECH公司签署在印度合资建厂协议,该合资工厂以制造塔式起重机为主。而过去一年里,中联重科在印度的表现则堪称完美。
“这次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性全方位合作,让我们的海外经营迈上一个全新台阶。”中联重科副总裁、起重机械公司总经理黄群介绍。
不只是在印度,在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俄罗斯、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中联重科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市场地位。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是“一带一路”战略上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借船出海的战略行动
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泽蒙-博尔察大桥项目剪彩仪式现场,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与塞尔维亚总理武契奇一起见证了“中塞友谊之桥”的诞生。这座由中国路桥负责设计和施工的大桥也是中国企业在欧洲的第一个大桥项目。
塞尔维亚等中东欧国家是东西方连接的交通枢纽,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占有重要位置。而泽蒙-博尔察大桥的正式通车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中联重科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了解,在项目建设期间,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履带式起重机、汽车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和旋挖钻机等数十台设备参与了大桥的施工,期间性能优越,圆满完成各项工程建设任务。
在“中塞友谊之桥”建设中的出色表现,是中联重科积极“借船出海”的结果。
据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高级总裁张建国介绍,“中联重科目前已与众多中字头的大型施工企业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建设‘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作为其上游设备供应商,中联重科已做好国内、国际市场的资源整合,以便更好的跟随他们走出去。”
中铁建港航局集团有限公司是张建国口中“众多中字头”中的一家。
在“一带一路”战略上取得先机的中联重科对未来充满信心。张建国称,未来三到五年,中联重科海外市场收入将提升至30-40%,同时中联重科也已做好与行业巨头在其欧美家乡市场展开正面竞争的准备。
“一带一路”的致胜关键
“一带一路”战略是机遇,但对于中国装备制造业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因为,企业的市场研究、技术创新、文化融合、管理模式匹配等,都将成为比国内企业更突出、更难控制的问题。
中国企业过往的国际化成功案例告诉我们,当地产业需求、消费偏好、法律法规、利益集团博弈、政府关系、区域文化与企业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决定中国企业“走出去”成败的关键。
“中国公司来印度,会遇到很多启动问题。最典型的就是无法理解印度的税收结构、无法理解不同政府机构的不同准入许可,而且也很难接受印度政府几乎不对当地工业支持的事实。”与中联重科合作的印度EM公司执行总裁TUSHAR在谈及这个问题时如是说。
黄群也表示,印度税法极为复杂,正是由于EM公司深谙当地法律及制度,并且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及政府关系储备,得以极大推动了项目的进展并保证了合作的顺利开展。
今天,中联重科印度合资工厂的发展日新月异。黄群称,这是因为中联重科坚持了董事长詹纯新的“包容、共享、责任、规则、共舞”国际化原则。
“国际化五原则”的背后事实上是中联重科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战略。
在詹纯新看来,中国企业要成为真正的世界级企业,必须融入全球产业生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联重科先后收购了意大利CIFA公司、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公司等世界一流企业,买断了德国JOST全套技术,通过技术协同效应,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无缝接轨。数据显示,中联重科目前在40多个国家都建有分公司。2014年,中联重科海外分公司再添一员,正式成立印尼子公司。据了解,该公司将成为中联重科在进口清关、本地铺货、物流、融资、结算及人员招聘等方面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平台。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还在全球进行智力资源的配置。
从2008年收购意大利CIFA起,中联重科利用欧洲、北美等地区成熟的人力资源和研发资源,共同组建研究中心,搭建混合型国际研发团队,进一步强化其在欧美市场上的品牌地位。而在去年8月并购奇瑞重工后,中联重科农机装备北美研发团队和欧洲研发团队也相继亮相,助推企业迅速攀上全球农机装备价值链高端。
在中联重科看来,只有将“国际化五原则”融会贯通于人才配置和资源全球化中,才是致胜“一带一路”的关键。
编辑:田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