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关于保护北京古都风貌的建言

时间:2010-09-07 15:08

来源:海淀区科协、北京老科总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对本市今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性意义。调整后的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必将有助于现有的空间资源整合,推进核心区南北均衡发展,大幅度提高合并后的两个区的综合实力,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核心区的行政承载能力。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专项规划,核心区与旧城保护区基本重合,因而区划调整更有利于旧城保护任务的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行政区划的调整,是全市继成功举办奥运和建国60周年大庆以后的一件大事,借此就本市如何保护古都风貌提出几点建议。

  1、重编新区规划

  尽管本市已制订并实施了2004年—2020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但行政区划调整后,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土地面积、资源配置要重新整合,因此应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重编新区规划。首先应重编新区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人口、水文地质、交通、能源供应、文物古迹、历史渊源、经济特点,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新区定性;其次是详细规划,涉及到市政工程、基础设施、园林绿化、文化古迹评定和保护维修规划,住宅区、学校、医院、剧院、博物馆、体育馆、商业网点、超市、书店、邮局以及报摊等规划详细布局;再下来是分区规划,将每项规划分解落实到街区,进一步修改与补充新区规划,并与全市其他行政区建立横向联系和合作;最后广泛征求辖区市民意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并报送市政府审批后,对新区规划内容逐一制定行政法规落实试行,在试行中再加以完善。

  2、严正法规

  在首都功能核心区的辖区范围内,有些法规应严于其他行政区。为了既保持古都庄严、古朴优雅的风貌,又兼顾现代化城市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核心行政区与其他行政区除采取原则一致的法规外,某些法规应适当从严要求。例如:建筑限高、过街建筑形式、旧房改拆、噪声声级、交通管理、烟花爆竹限放、宠物豢养等的规定,应严于其他行政区。下面不妨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①关于建筑限高

  为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曾明确规定:皇城内现状为一至二层的传统平房四合院建筑,在改造新建时,建筑高度禁止超过4.5m;现状为三层以上的建筑,能拆除的就地拆除,不能拆除的在改造时,新的建筑高度必须低于9m;同时规委将停止审批三层及三层以上的楼房和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除了紫禁城,保护区内的建筑定为灰色色调。2004年之后,现代化的楼房在旧城里不再有新的建设。限制楼房高度具体方法是以故宫为核心,故宫四周越往外它的建筑高度可以比较高,离故宫越近限制得越低。故宫外面是平房四合院,再往外可以建6m,再往外可以建12m、18m,一直到旧城边上建45m,是采取这样的限高方法。但近年来城区建筑限高不断被突破。2007年10月,北京国贸三期以330m封顶,超越当年8月竣工的银泰大厦,成为北京的第一高和北京的第二高。在二环线边缘更有大量板楼超过12层、塔楼超过16层的限高要求。如果核心行政区在旧房改造过程中不严格限制建筑高度,那么不久的将来高楼大厦将如雨后春笋似拔地而起,庄严、古朴优雅的古都风貌将完全破坏。

  ②关于过街建筑形式

  
  世界历史名城在中心城区一般都不采用天桥过街建筑的形式,因为设置过街天桥将破坏街道景观,常用建筑形式为过街地道,并与地铁毗邻,极大方便行人。巴黎、莫斯科、伦敦、柏林、罗马无一例外,而北京的中心城区过街天桥的数量较多,北京火车站是新中国十年大庆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它可堪称中西结合建筑美的典范,就建筑艺术而言,后建的几处火车站似难与其相比,但很遗憾它的建筑空间被东西两座过街天桥和站前广场那长长的铁栏杆压缩,破坏了它那富丽堂皇的建筑美。在此建议,核心区的辖管范围内不允许再建造更多的过街天桥。

  
  ③建议制订中心城区旧房改拆法规

  
  不论房产权所属,任何单位或个人进行旧房改拆前,应经过指定部门勘查审批,并按规划要求进行改拆。

  
  ④由于功能核心区是全市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并有大量文化景点,因此涉及环境要求方面的法规,如噪声声级、交通管理、烟花爆竹限放、宠物豢养等等理应严于本市其他行政区的要求。

  
  根据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的规定,居民、文教区的噪声标准为昼间55dB、夜间45dB,医院、行政事业机关、教堂的噪声标准更严一些。虽然北京中心城区有的建筑并非医院、行政事业机关、教堂,但同样须要执行严格噪声标准。7月3日《北京青年报》刊登一则新闻,在天坛公园的内坛和外坛先后有一群“造音客”,各种音乐交织混杂:葫芦丝、手风琴、交谊舞曲、京剧、流行歌曲,通过大功率音响使数百米外声音依然震耳。然而,天坛本来是皇室祭天的地方,理应肃穆、典雅,很多国内外游客也是朝此来游,同时天坛的一大特色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回音壁,可是这一优雅的名胜古迹被无法限制的大功率噪声所破坏。其实这种尴尬情况在景山、北海等处同样存在,建议在名胜古迹以及国家机关等处应将昼间噪声限制在45dB以下。

  
  北京市和我国其他大城市一样,为维护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在马路中心线上设置护栏,这一景观在巴黎、莫斯科、伦敦、柏林、罗马是看不见的。这固然说明我国城市人口多,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遵守交通规则的自觉性太差。能否在长安街上(尤其在天安门地区)进行试点,采取加强交通管理,撤除护栏。此外,另一方面看北京交通状况的改善,应该从商业、轻工业布局上均匀分配,避免上班族上下班单一方向流动造成堵车。

  3、保护好胡同

  北京的胡同原来有上千条,在那幽静优雅的生活环境里诞生和抚育了多少名人志士,可是历经几场风雨后,目前仅留下还不到300条胡同,这些胡同集中在功能核心区,衷心希望新中心区能保护好仅留下的胡同。特别不应采取那种激烈的强制拆迁的方式进行旧房改造。设身处地替拆迁户想想,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那里留下了多少牵肠挂肚的回忆,一朝一夕离开很难割舍。应当认识到拆迁户的房屋搬迁,有些是难以用金钱给予补偿的,因此提出2项建议:

  ①千方百计保留旧房,并多渠道筹资进行旧房改造,特别是环境、场地,对房屋质量良好、有历史价值的,应予以保留,让居民保留下部分记忆座标;

  ②万不得已要动员部分居民搬迁,除新住宅地分配补偿住房外,在原住地也可保留小间房屋,方便节假日居住。如什刹海附近的搬迁户可尝试这种办法。一方面缓解了矛盾,同时也留下了活历史。

  4、基础设施建设

  本市四合院旧住房大多地下水道、煤气管路、供电线路、网络通讯都不完善,尤其往往与地下主排污管道的距离很远,而主排污管道可能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建造,管径很小,很难增加排污量。还有胡同院落道路狭窄,消防、交通的通道也有待改善,这些都需要大量投资进行改造,而过去城市建设很深刻的教训是只管地面不管地下,这给地面工程完工后遗留下沉重包袱。希望新的功能核心区在旧房改造中吸取过去的教训。

  5、生态环境

  继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市政府提出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全市真正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任务确实繁重,特别是本市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一是水资源紧缺,二是垃圾成山,难以处理。

  北京的水资源问题是“正在累积的生态灾难”,出现这种困局的原因,则是自然降水条件减少和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北京地区的主要水库之一官厅水库,1955-1960年的年均蓄水量是20.3亿立方米,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锐减到0.09亿立方米。目前,北京年人均水资源仅210立方米,是中国年人均水资源的1/10,是世界年人均水资源的1/40,北京业已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特大城市之一。解决这一生态灾难,作为市民应当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减少过度消耗、过量需求,减少水资源的污染。中心城区绿化面积很大,能否考虑部分采用雨季蓄水,解决部分绿化用水。

  目前面积在36m2以上的垃圾堆在北京五环路以内有700多处,占地超过500万平方米,且每年以3.5%的速度增加。如何处理垃圾是本市一大难题。采取垃圾填埋处理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大量占用土地。占地60公顷、日处理量为2000吨的阿苏卫填埋场仅能处理北京六分之一的垃圾,且在第11个年头就会被填满。被废弃的垃圾填埋场不复为耕地,也无法建成生活小区。被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另一种垃圾处理方法就是焚烧。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不仅投资惊人,并且会增加二次污染的风险。垃圾处理惟一良策为分类回收,变废为宝,但走这条路十分艰难,应和种种恶习进行不懈斗争。在中心城区集中居住的是老北京人,且国家机关、大型商业大厦、文化古迹数量很多,该地区土地面积9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1万人,辖区面积范围相对较小,但人口素质很高,很有条件率先做好垃圾分类回收。

  此外,对美化城市环境而言,应以乔、灌木为主,占绿化面积90%左右。北京正常年份降水量能满足乔、灌木生长,只是花、草需经常浇水;市区街道绿化树种,乔木以北京乡土树种为主,如:国槐、银杏、白腊、栾树、七叶树、鹅掌楸等。保证生长季节各月有花开。主要街道和重要广场以针叶树为主,丰富冬天颜色。

  6、点亮文明之光

  城市建筑是人类生存的栖息地,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北京传承着千百年来文明的发展,如今的北京已经成为一座建筑艺术博物馆,许多文化古迹集中在功能核心区,故宫、天坛、钟鼓楼、箭楼、北海、中山公园、景山……,这些古建筑是全国人民的瑰宝。功能核心区应意识到责任重大,全力做好保护工作,并运用这些名胜古迹,开展有益的文化艺术活动,点亮文明之光。(作者:卢耀荣,张 畬,朱灵益)

编辑:程海静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