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江西省循环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全文)

时间:2007-01-30 08:59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一、循环经济发展基础

  (一)循环经济内涵

  1.循环经济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其中“减量化”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资源化”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2.循环经济两个层次

  在微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减量化;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并延伸到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延长和拓宽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间的共生耦合。在宏观层面上,循环经济要求对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

  建设节约型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从体制、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通过资源利用方式从单向直线式过程向反馈循环式过程转变,使经济增长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科技含量不断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主要成效

  (1)“节约降耗”取得积极进展。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广使用节能降耗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全省产值能耗、产品能耗、建筑能耗和照明能耗明显下降,主要设备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06吨标煤,比全国低13.1%,其中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2.08吨标煤,比2000年下降27.8%;全省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87千克标煤,比上年降低11.4%。与此同时,节材、节水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05年,全省推广散装水泥928万吨,节约包装袋1.8亿个;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为522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9.7%。

  (2)减量排放、清洁生产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废水排放状况改善。2005年,全省废水排放53972万吨,比上年减少972万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1.3%,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二是固体废物处置能力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899万吨,比上年增加229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6.9%,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4591万吨,比上年增加450万吨。三是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业务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创建了全顺汽车厂、亚东水泥厂等一批省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3)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05年,全省认定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299家,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一是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我省铜、钨、钽、铌、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矿产的采选、冶炼技术在全国领先;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取得明显成效;2005年,全省物资回收经营企业达到170家,回收生产性废旧金属186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3亿元,回收拆解报废汽车1.5万辆,形成了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综合回收利用基地。

  (4)初步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我省坚持“布局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建设工业园区,园区的土地节约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全省94家省级以上开发区70%以上的用地属于荒山、荒坡、荒滩和丘陵,依托园区办工业比过去分散建厂方式节省近6万亩土地。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一批工业园区在产业集聚基础上陆续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生态系统。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永修云山经济开发区、婺源工业园区、靖安工业园区、莲花工业园区、武宁工业园区、湖口金砂湾工业园区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

  2.主要措施

  (1)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我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一系列法规、规章和制度,形成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针对循环经济,出台了《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分工方案》、《江西省发展循环经济2006-2007年工作纲要》;针对节能,制定实施了《江西省实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江西省电力需求侧管理实施办法》;针对节材、节地,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工作的意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节能建筑的实施意见》;针对资源综合利用,出台了《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江西省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管理条例》;针对政府机构节约,制定了《关于加强政府机构节约资源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环境保护,及时修订了《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通过了《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确保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决议》。与此同时,省人大常委会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各地结合实施《江西省环境保护违法违纪案件移送暂行规定》、《江西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行政执法暂行规定》,持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了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执法检查。通过加大立法、执法、监督的力度,有效增强了企业、居民、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2)出台配套措施。一是成立了江西省发展循环经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二是下发了《关于加强铁矿、煤矿等矿产开发项目管理规定的通知》和《江西省林产工业项目管理规定》,对全省矿产资源及竹木资源开发实行“项目核准和颁发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相结合的管理制度”。三是初步建立了全省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项目库,并启动了国家和省里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四是征集了墙材革新和散装水泥专项基金,设立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五是完善了政绩考核体系。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经济发展综合先进县评比中,增加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空气质量”、“地表水质”等考核指标。六是加强了舆论宣传。

  3.制约因素

  一是认识约束。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一些地方与部门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如何科学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缺乏认识。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以及它的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是机制约束。缺乏高效的运作机制和价格体系。与全国一样,省内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和完善,存在着市场行为不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监管不彻底等问题,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完善,能源、矿产、水等重要资源的价值缺乏充分体现,合理的价格体系尚未形成。

  三是政策约束。政策体系有待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特别是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优惠政策,扶持和促进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水平。

  四是规模约束。江西目前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不仅直接影响到资源利用率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程度,而且污染监控成本较高,循环经济的技术推广成本也较高。

  五是技术水平约束。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适用技术尚未得到普遍的推广。尤其是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在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和“循环”的作用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以缓解资源约束和加强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建立健全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建设创新创业江西、绿色生态江西、和谐平安江西。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围绕省情,科学规划,讲求实效,稳步推进。优先搞好战略资源的综合利用,抓好生态环境最脆弱、破坏最严重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循环经济建设要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从社区扩展到社会。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各领域加快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2.坚持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

  研究制定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3.“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不断促进废弃物循环回用和再生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效率。

  4.整体推动原则

  循环经济发展要纳入各级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融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之中。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融为一体,提高经济运行和社会建设的生态化质态,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和谐相容。

  5.科技先导原则

  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先导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教兴省战略的紧密结合,促进循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紧密结合。

  (三)战略定位

  1.生态农业集聚区

  以“猪—沼—果”模式为基础,农业区域发展为前提,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工贸企业为依托,名、优、特、新产品为龙头,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提高无污染、无公害的安全、营养、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生态立体化进程,营造“绿色家园”,创建国家生态农业示范区。

  2.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稳步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企业,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重大基础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支撑,具有时代特征和江西特色的产业结构,显著降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平,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旅游休闲后花园

  充分考虑旅游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旅游环境为目的,在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需求并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将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各种消极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实现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生态化与绿色化;推进江西旅游业接轨沿海,融入“两洲一区”旅游圈,实现“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4.可持续发展先行区

  贯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如果破坏绿水青山,宁肯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树立全民节约和全面环保意识,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做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技术创新体系、推广服务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要特征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更趋合理,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建成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和工业园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循环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节能方面,到2010年,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至0.86吨标准煤,比2005年降低20%左右。其中参与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9家企业实现节能250.8万吨标煤的目标;各设区市城市规划区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全面执行50%的节能设计标准,建设一批低能耗、超低能耗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取得明显成效,争取列入全国车用乙醇汽油试点生产和使用省份。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管理和节能产品认证全面推广,商业和民用节能取得明显成效。

  节水方面,到2010年,力争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万元生产总值耗水量下降20%,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控制在15%以下。

  节材方面,宾馆、酒店、餐饮、洗浴企业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使用和消费。以竹代木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节地方面,全省耕地保有量维持4300万亩,新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的投资强度达到每亩50万元以上,工业园区每平方公里销售收入比2005年增加1倍。

  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2.5个百分点以上,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消耗每吨资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15种重要资源产出的生产总值比2005年提高20%左右。

  2.阶段目标

  2006-2007年,以启动六大领域的100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为抓手(一批工业企业、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一批绿色建筑、一批绿色社区、一批项技术及产品),着力建设“十个一批”,使全省循环经济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对全省9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逐步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改造,实现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重点选择一批不同类型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进行试点。

  二是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以冶金、电力、建材、采掘、轻纺、造纸、医药、石化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为重点,选择一批企业作为省级工业循环经济首批试点单位,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

  三是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粮油、蔬菜、茶叶、柑桔、脐橙、猕猴桃、花卉苗木、食用菌、药材、养殖等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四是建设一批节能示范工程。重点抓好100家高耗能工业企业节能和100个建筑节能工地的建设。到2006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6%以上;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节约用电15亿千瓦时。

  五是建设一批节水示范工程。到2006年底,全省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至496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

  六是建设一批节地示范工程。建设用地利用率、耕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空心村”和宅基地闲置现象明显减少。到2006年,全省工业园区单位土地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率提高20%,新型墙材生产60亿块标砖。

  七是建设一批节材示范工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利用率高的原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有效杜绝过度包装等行为。推进以竹代木工程。到2006年全省推广和使用散装水泥超过1000万吨。

  八是建设一批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围绕垃圾分类拾拣、污水入网处理、太阳能利用和绿色消费等内容创建绿色社区。结合贯彻实施国家关于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公共建筑的指导意见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抓好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工作。2006年,建设一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2007年,创建一批绿色社区。

  九是建设一批节约型政府机构。2006年,启动政府机构(包括由公共财政支持的各级行政事业单、社会团体和国防等部门)节约资源试点工作,建设好一批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政府扶持和鼓励使用的绿色节能产品;全省政府机构人均能耗、水耗分别比上年明显降低。

  十是制定一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政策法规。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研究制定促进能源、土地、水资源、原材料节约,再生资利用和清洁生产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出台关于能耗上限、取水定额、土地集约利用、城市生活用水、建筑节能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等。

    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一)产业重点

  1.循环节约型农业

  (1)种植业。一是建立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大田作物主要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作,并与养殖业结合;通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将其与“猪-沼-果”模式有效地结合,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污染”。二是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三是建立有机农业开发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建立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全省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

  (2)林业。一是重点抓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实施好鄱阳湖流域生态防护林体系工程,采取封山育林、低产林改造、疏林补植、造林、抚育等多种途径,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改善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状况,减少各类生态灾害。二是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步伐。发挥我省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集约化经营的商品林基地。严格控制木竹粗加工项目,加快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造纸、小松香、湿法纤维板、小型木材加工项目,木竹加工企业必须建立与其加工规模相适应的工业原料林基地,

  (3)畜牧业。一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模式。主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确保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能被农田吸收利用,尽可能少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二是建立规模化养殖场零排放模式。通过对粪便、废水等废弃物的加工利用,确保尽可能少地废弃物排放。

  (4)水产业。一是建立自净式水产养殖模式。主要针对设施渔业,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水体清洁卫生,循环使用。二是建立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主要针对普通规模化池塘养殖,除尽量采用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外,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在适宜的范围。

  (5)农副产品加工业。一是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建立加工废弃物就地利用模式。对于易腐败或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固体废弃物、液体废弃物,采用就地利用的循环模式。

  2.循环节约型工业

  (1)有色金属、冶金。一是合理开发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杜绝采富弃贫和掠夺式开采等乱采滥挖现象,稳定和调控矿产品生产能力,提高铜精矿自给率,控制稀土、钨矿产品生产规模;二是加快结构调整,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淘汰高耗能的落后生产能力,引导企业产业链向下游延伸;三是加强资源再生利用,鼓励开发废旧资源,实施资源节约替代,降低生产能耗;四是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对有色金属工业用水综合集成最优化技术的开发,低浓度二氧化碳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有效处理和利用“三废”和尾矿,冶金行业大力推广钢渣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尽快提高钢渣的利用率,扩大粉煤灰和炉渣做建材的产业化规模。

  (2)石化。加快技术升级步伐,重点提高石油化工加工水平,提升合成材料技术层次,调优农药和化肥品种结构,拓展新型精细化工产品领域;着重提高石油炼制水平、推广清洁汽油生产技术;应用催化重整、加氢裂化等深加工技术,提高石油的深度加工能力;推进石化制品、有机原料、农用化学品、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产业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重点发展有机硅产品、氟化工产品;削减高毒农药生产,开发高效低毒农药产品;发展复合肥料、有机肥料、各种植物专用肥料、生物菌肥和稀土肥料等;发展高安全性的饲料添加剂、低污染的胶粘剂、橡、塑助剂、造纸化学品、炼油化学品、水处理剂、医药、农药中间体等。

  (3)建材。坚决淘汰污染重、生产效率低的小水泥厂和小冶炼厂。建材行业重点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散装水泥、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制品等绿色建材产品;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高质量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开发超细粉碎、精细提纯、表面改性技术;发展石墨的高纯微粉、低硫可膨胀石墨、石墨乳、石墨吸附材料、粘土矿物环保材料制品和非金属矿物纳米材料等。

  (4)医药。重点抓水资源和药渣循环利用,发展饮用水一级和二级反渗透处理,使后产生的淡水、浓水分别用于多效蒸馏机蒸馏、内包材的清洗、加热、冷却和厂内草坪浇灌等;合理利用废料,推进药渣肥料化、催化剂再利用工程;鼓励使用医药燃气锅炉,减少烟尘排放;更换燃料设备,引进使用300m3/h至1000m3/h等级的PSA制氧设备;加强生物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开发新的生物工程药物。

  (5)电力。提高燃煤发电效率,大机组比重,发展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火电机组,积极发展洁净燃煤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大力开发以水电、风力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热电联产等;在输、变、配电方面,发展更高一级电压输电技术、紧凑型输电变电技术、灵活交流输电技术、超导材料应用技术;在废水综合利用方面,建立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和水回收系统;在副产品方面,推进粉煤灰、脱硫石膏在水泥、建材、土壤改良等领域的应用。

  (6)煤炭。实施煤炭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煤炭企业节能生产;延伸煤炭产业链,探索发展“煤矸石—煤泥—热电”、“灰渣—矸石—建材厂—建材产品”、“煤矸石—充填复垦—土地”、“矿井水—水处理—供水”等产业链;以土地复垦为重点,把固体废物的利用和矿区生态建设相结合,建立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机制。

  (7)造纸。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林纸一体化;降低自制草浆、竹浆等传统原料使用比例,推广以废纸、再生纸为主要原料的新工艺;对造纸企业,鼓励使用一定数量的废纸作为生产原料;用中高浓无氯漂白或少氯漂白纸浆的新技术取代全氯漂白纸浆的传统方法,发展其他的无(少)污染制浆技术,为消除造纸工业污染开辟新途径;建设碱回收工程、综合污水处理和白水回收处理工程,改变污染末端治理为污染综合防治。

  (8)纺织。引进和开发电子分色、制版、调色等智能化控制系统,开发研究数码喷墨印花、无版印花、等离子、超声波、生物酶、微胶囊加工等高新技术,积极采用天然纤维的高速、高效前处理及后整理技术、推广应用化纤仿真技术、多种纤维复合染整技术,加快新型染化料和助剂的研制开发和应用,大力发展“绿色纺织品”;化纤行业大力开发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特别是扩大科技含量高、功能性强、经济效益好的新化纤品种;棉纺织行业加快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的步伐,更新改造纺锭,并进行织机的改造,提高纺织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从设备、工艺、技术等方面对印染生产线进行适应性改造,把优质面料作为主攻方向;苎麻行业充分发挥省产苎麻原料的优势,力争使苎麻产品成为全省一个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发展印染后加工和服装后道工序,增强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3.循环节约型服务业

  (1)信息服务业。完善资源共享技术,建设各类标准数据库,降低信息噪声,实现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三网合一”;发挥信息服务业的替代作用,以信息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软件服务业和系统集成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建设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应用系统平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中心,加快信息技术向外辐射的力度和强度,增强南昌信息服务中心的功能;充分利用南昌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技园的信息科技优势,打造信息服务圈和信息应用提供商;加快培育信息咨询市场,建立和完善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信息监控体系。

  (2)生态物流业。推进综合生态物流园区的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生态物流企业;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管理,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加强指导,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完善交通管理制度,提高配送效率;加强生态物流标准建设,推进物流经营者物流运作的绿色化;完善物流企业经营资格制度;优化物流中心建设的布局,增强区域间物流能力,实现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

  (3)生态旅游业。按照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网络化的发展要求,坚持“先规划、后开发,重保护、慎开发”的原则,以清洁生产技术为支撑,积极加强景区景点环境的整治、保护工作,实现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快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建设;加强对重点生态旅游区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线路建设规划的协调管理,有效控制旅游密度;积极开发绿色旅游产品,形成一批生态旅游点。

  (4)餐饮娱乐业。合理规划餐饮娱乐业的布局,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加强餐饮娱乐业环境管理的通知》,推进“三同时”制度;鼓励发展连锁经营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经营的规模,增强企业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能力;对餐饮娱乐业进行全面排污申报,以及时掌握行业污染发展的态势;推进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油烟的减量排放、有效收集和利用;大力发展饮食一条街,利用规模效应集中回收和资源化利用饮食业污染。

  (二)区域重点

  1.城镇

  (1)构筑资源循环型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循环型城市建设规划,完善循环型城市建设的组织体系与管理体制;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工业企业,推行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建立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城市能源体系,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建成一批生态居住区;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增强生态城市建设的公众参与度。

  (2)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全面加强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市容环境示范区域、规范区域和达标区域,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奠定基础。

  (3)建设节约绿色城镇。建立节约性城镇,以政府机构节能改造为突破口,建立并实行严格的商业性公共建筑用能定额管理制度和相应的奖惩政策,用行政手段和市场双重机制来推动城镇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新建建筑要严格实施国家规定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开展绿色建筑示范推广;加大汽车环保型的油改气工程,建设绿色照明工程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工程,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大型公共建筑使用分布式供能系统和太阳能利用设施。

  2.农村

  (1)建设节约生态农村。一是逐步拆除“空心房”、消除“空心村”;二是大力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节肥减药”技术;三是推广资源再生、废物循环再利用技术,真正做到“变废为宝、变废为肥”,“变废为粮、变废为钱”。四是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2)推广创新“猪—沼—果”模式。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发展模式,提升综合效益。一是把“猪—沼—果”模式与发展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沼气池上促下带的纽带作用,形成以沼促农,以农促沼的良性循环。二是把“猪—沼—果”模式和建设生态庭院有机结合。沼气池建设要推动庭院经济的发展,使遍布山乡的小庭院变成一个个特色小种植园、小养殖场、小加工厂等,实现“小庭院、大效益”。三是把“猪—沼—果”模式与发展生态旅游有机结合。增创发展新优势,使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开发工我和工业园区

  (1)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建立入园企业的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控制要求,制订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优化和完善全省各类工业园区的产业结构;各工业园区要推进产业集聚耦合,培育产业群体竞争强势,建设成为规模化系列名牌产品和企业的集聚区,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的强大凝聚核心,辐射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2)建立完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开发环境企业孵化器,重点包括核心回收企业、废物利用企业、废物批发和零售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制定园区废物管理及循环利用、水资源管理及循环利用等政策,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生态化改造;对入园企业进行绿色招商评价,高起点、高标准和高层次地引进绿色企业,形成多产品、多链条的生态工业网状结构;建立生态信息公告制度、制定公众参与政策、制定创建环境企业孵化器的优惠政策、制定园区投融资优惠政策等。

  (3)强化园区与外界的交流合作。制止打破区域封锁和地方保护,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加强园区和外界的交流合作,保持园区的开放性;借鉴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进高新技术、关键链接技术和资金,取长补短,将区内循环经济向高层次、纵深处发展。

  (三)社会重点

  1.政府机构

  政府实施绿色采购,厉行节约。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比例;进一步推行“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收报废的办公用品;完善公务车辆配置标准、压缩配置规模,优先采购小排量、低油耗、低排放车辆;加强公务车日常管理,提倡集中通行,严禁公车私用;大力精简会议,反对铺张浪费,压缩会议经费。

  2.消费流通

  (1)研制、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节能、节水、无污染的产品以及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积极培育市场,不断扩大绿色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的份额,鼓励开设“绿色商店”、“绿色超市”,拓展绿色产品的营销渠道;积极推行净菜上市,实行“非复合包装”,禁止生产和销售含磷洗涤剂、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塑料袋等塑料制品。

  二是规范绿色产品与绿色企业的认证与管理。研究完善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推进环境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品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强产品的检测和指导工作;开展“绿色诚信”,强化诚信制度和相关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结合绿色社区的创建,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倡导理性消费与清洁消费,引导人们环境友好或环境保全地消费;增进反复利用意识,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物品,加强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抵制“白色污染”,不使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加强垃圾的分类收集,将可循环利用的物资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分类放置。

  四是落实经营者的绿色营销责任。建立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的行政管理机构,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实行统一归口管理,把企业环保目标责任制与经济目标责任制合为一体;健全和完善绿色法规,明确企业的绿色营销责任,真正使企业成为绿色生产者。

  3.基础设施

  (1)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抓紧成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宣传和推广清洁生产思想、方法和技术,传递国内外清洁生产信息资料,为企业提供实施清洁生产的技术与方法信息,并通过与国际组织进行信息交流,为政府部门提供清洁生产决策信息与服务。

  (2)培训清洁生产审核人员。环保部门应抓紧清洁生产审核人员的培训,建立清洁生产审核的中介机构,尽快完善省、市级清洁生产中心,制定针对清洁生产服务体系的运作机制和管理规则,形成推进清洁生产工作的人员支撑体系。省清洁生产指导中心作为地方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持机构,要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咨询、生产工艺及过程诊断、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案制订并指导其实施服务。

  (3)搭建废物资源管理平台。要加紧建立废物资源交换网,促进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加强废物资源交换市场的管理;推行废物生态标识管理,促使工业废物向有资源化技术与设施、管理好的标识企业集中;组建政府授权下的废物专门管理组织机构,负责废物管理的策划、组织、协调。

  四、循环经济发展项目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项目的开发、建设上,必须不断地筹备、启动、建设大批项目,实现项目的跟进接替,特别是要集中力量紧紧抓好一批带动力大、支撑力强、示范性好的重大项目建设。为确保完成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目标,本规划从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四个方面,确定了22个工程共100多个循环经济示范试点项目(见附表),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一)循环型农业项目

  1.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2.循环型农产品加工工程。主要是农产品清洁化加工工程和规模化冷却肉加工工程。

  3.农产品加工废弃物回收与集中资源化工程。通过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高效分离技术,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生的废弃物进行集中处理利用,建立一批废弃物回收与资源化利用中心。

  4.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实施绿色江西林业行动,建设江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

  5.循环农业重点技术开发工程。主要是高效、低成本生物农药研发、秸秆综合利用适用技术研发、化肥增效技术研发、无害化投入品研发、设施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研发等。

  6.重点流域和地区农业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采取建立污染防治工程、造林绿化工程、污水净化工程、循环农业工程等,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并采取生物措施,加强对已污染农田和水体的修复。

  (二)循环型工业项目

  1.节能工程。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商用和民用等五大领域的节能,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以项目为抓手,将节能目标逐级逐个分解落实到地区和行业。当前,重点抓好100户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突出做好参与全国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9户企业的节能工作。重点企业节能要做到目标责任明确,政策措施到位。

  2.节水工程。推广干熄焦和干式除尘技术、高炉煤气布袋除尘技术;建设火力发电、干除灰、干除渣等示范工程;建立逆流漂洗、合成纤维转移印花、光化学催化氧化脱色示范工程;推广溴化锂冷却、直流水改循环水、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等技术。

  3.清洁生产工程。实施重点流域和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实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4A级旅游区、风景名胜区ISO14000认证,重点出口生产企业ISO14000认证。

  4.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程。逐步实施对全省94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开发区)的生态化改造,建设一批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选择基础好、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列入国家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示范试点。

  5.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重点建设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一体化示范工程、废旧铬镍电池(二次电池)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示范工程,废塑料、废纸回收分选示范工程、废家用电器、电脑再制造及加工处理示范工程。

  6.新产品和功能替代产品开发工程。发展光纤通讯、碳纤维制品、复合材料制品和超导制品等新产品;开发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开发氟氯烃的代用品、生物可降解产品和低辐射监视器、手机等电子产品;利用废渣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回收废纸制浆生产纸制品。

  7.环保产业建设工程。重点支持星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婺源工业园区、靖安工业园区、武宁工业园区、湖口工业园区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比较突出、生态环境保护良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骨干企业和集团以及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

  8.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在产煤区以及燃煤电厂集中地区建立洗煤中心,提高洗精煤在原煤使用量中的比例。重点推进分宜、井冈山、新昌、九江、抚州等电厂的燃气工程建设以及南昌燃气电厂建设。发展泰和万安水电梯级开发等一批水电项目,在沿江、沿湖建设水能发电示范工程基地。积极争取车用无水乙醇生产试点,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三)循环型服务业项目

  1.“绿色饭店”创建工程。运用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在全省星级饭店开展以减少环境污染、节水、节能降耗为核心内容的“绿色饭店”创建。

  2.生态旅游建设工程。实施建设以鄱阳湖、仙女湖和柘林湖生态旅游区等为代表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类旅游区;以井冈山、武夷山生态旅游区等为代表的山丘森林生态系统类旅游区;以三百山、九连山生态旅游区等为代表的江河源头生态系统类旅游区;以南丰、广昌生态旅游区等为代表的农业生态系统类旅游区;以庐山、婺源、麻姑山生态旅游区等为代表的自然与文化复合生态系统类旅游区。

  3.生态物流示范工程。优化物流中心建设的布局,做在大做强南昌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九江物流中心(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赣州物流中心(赣、粤、闽、湘四省现代网络体系的重要枢纽)、新余物流中心(赣西物流中心)。

  (四)循环型社会项目

  1.生态教育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生态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建设,标志性的重点文化基础设施、重点文化工程和文化产业建设。

  2.“三绿工程”建设工程。建设绿色消费市场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和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菜篮子”产品流通网络。

  3.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程。将一批省辖市和县级市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赣西北地区(九江、宜春、南昌)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及国家级生态示范地区。

  4.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和中水回用工程。新建和搬迁垃圾处理场,新建、改造集中焚烧设施和安全填埋场。

  5.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建设循环型经济信息化网络平台、废物资源贸易交换中心和污染物排放交易中心。

  全省循环经济“十一五”重点发展项目见附表。这些项目都是动态的和与时俱进的。

  五、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一)完善法制保障

  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制度建设,做好相关立法工作,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抓紧起草《江西省循环经济促进办法》、《江西省清洁生产促进条例》和《江西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条例》,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江西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江西省促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条例》和《江西省散装水泥发展和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增强科技支撑

  各地各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若干循环经济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技术检测中心、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以及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技术开发推广的力度,鼓励帮助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的投入。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成功经验,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企业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链接技术、企业间产业生态链的集成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加强政策引导

  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机制。一是投资主管部门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示范工程以及技术开发和产业化项目,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二是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落实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项目建设、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工作。三是税务部门要切实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金融机构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和突出企业应给予积极的金融支持;五是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快研究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加大价格杠杆调节力度。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重点完善城镇水价和行业电价。

  (四)积极试点推广

  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镇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要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发展循环经济试点的新机制,为在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五)加强组织领导

  省政府成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省政府分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由省发改委总牵头,负责指导、部署、协调、督促、考核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范围和工作分工,积极研究制订、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及时掌握动态,密切协调配合,切实形成合力,扎扎实实推进全省循环经济深入发展。各市、县要参照省里做法,尽快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

  (六)发挥表率作用

  各级领导干部、公务人员要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准确掌握相关政策法规,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宣传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各级党政机关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贯穿于日常公务活动中,深入开展“节约资源从我做起”活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的实施意见,推广无纸办公、压缩会议、降低油耗、节约用电、惜水省材。积极推行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抓好政府建筑物的节水和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加强节约用水管理,单位内部绿地用水和景观用水尽可能不使用自来水。制订公布全省节约型产品的政府采购清单,党政机关要优先采购节能、节水产品和节约型办公材料,带头使用绿色产品。

  (七)强化宣传教育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画报、互联网等多种手段,通过组织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成果展示会、印发宣传品等宣传培训活动,广泛宣传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先进典型,促使循环经济理念深入单位、学校、社区和家庭,逐步建立崇尚节约的社会风尚和生活方式。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加强对大、中、小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情教育,力争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新风尚。

江西省19家重点企业“十一五”节能目标

序号

企业名称

所属行业

十一五节能量

(吨标煤)

((吨标准煤)

1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井冈山电厂

电力

28200

2

江西新余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

150000

3

江西省贵溪火力发电厂

电力

30000

4

国电九江发电厂

电力

200000

5

江西丰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

150000

6

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钢铁

600000

7

萍乡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钢铁

350000

8

南昌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钢铁

250000

9

萍乡矿业集团公司

煤炭

50000

10

丰城矿务局

煤炭

25000

11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

石油石化

250000

12

景德镇市焦化煤气总厂

钢铁

50000

13

江西昌九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氨分公司

化工

50000

14

江西第二化肥厂

化工

25000

15

江西亚东水泥有限公司

建材

100000

16

江西省万年青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万年水泥厂

建材

25000

17

九江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纺织

100000

18

江西化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纺织

25000

19

江西铜业公司

有色

50000

合计

 

 

2508200

编辑:王彩霞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