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快评】环保企业突围哪里是喊一句“技术为王”那么简单?

时间: 2021-06-28 10:52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薛涛

image.png

书名的“制造业”不是泛指日本的一切制造业,而是特指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也就是媒体上经常说的ICT产业,包括收音机、电视、手机、计算机、网络硬件和软件等等。这类产业被统称为“电子产业”。本书以三部分内容来回溯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第一部分,日本电子产业崛起和衰落的宏观背景;第二部分,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技术原因;第三部分,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战略原因。

第一部分:宏观背景

对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日本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系列外部原因造成的,包括1985年《广场协议》导致的日元升值、美日贸易摩擦以及1991年日本资产泡沫破灭等等,这些都对日本电子产业造成了打击。但汤之上隆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不能甩锅给别人,而必须从产业自身去寻找原因,否则就不能解释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日本汽车产业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有竞争力了。

事实上,二战后日本电子产业的兴起,和当时的国际政治背景密切相关。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美军占领,为了防止日本再次发动战争,美国强行肢解了日本的各大财阀,并竭力阻止日本再次工业化。但是,美国唯独对日本的通信产业大开绿灯,包括电话、电报、广播等,美国甚至直接命令日本产业界大力制造收音机。

这一切是因为冷战的需要,美国要把日本打造成东亚地区的情报中心和宣传阵地。在美国的一系列政策支持下,电子产业成为日本在战后快速兴起的头号产业。像索尼公司就是得益于这一波政策红利,它靠录音机和收音机起家,驻日美军是索尼早年的最大客户。

后来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军需要日本作为最大军需供应地,对日本的其他产业也从打压变为扶持。日本汽车产业趁势崛起,像丰田汽车就是替美军生产军用卡车起家的,这一波红利被日本产业界称为“朝鲜战争特需”。

朝鲜战争之后,美苏双方的冷战进一步升级,美国电子产业的发展重心转向军工领域和NASA等航天工程,民用电子产业发展得相对较慢。而这个时期,日本电子产业主要面向民用,各种小巧精致的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本生产的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等大举进入美国市场,这就导致了美日贸易摩擦的开始。这个时期,美国产业界主要是走法律诉讼程序,比如对日本彩色电视机提起反倾销诉讼,但美国政府并没有直接介入。

那美国政府是从什么时候直接介入美日贸易摩擦的呢?是1985年9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让日元在三年内升值了100%。这个时间点不是偶然的。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冷战对美国的威胁明显变弱了。也正是在这一年,英特尔在存储芯片领域被日本公司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忍痛退出,专攻中央处理器,也就是CPU。美国政府第一次意识到,有可能失去计算机领域的战略制高点。

在这几重因素之下,美国对日政策发生变化——从扶持变为遏制。

由英特尔创始人诺伊斯主导的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趁机向美国商务部施压,要求对日本芯片企业的不正当竞争展开调查。1986年,日本对美国出口的3亿美元芯片被征收了100%的惩罚关税。当年9月,日美双方签署了《日美半导体协议》,其中有一个秘密条款:日本承诺开放本国市场,5年之内让美国芯片在日本国内占有20%的市场份额。

在日元升值、惩罚性关税和《日美半导体协议》的多重影响之下,1985年成为日本电子产业发展的转折点。在1985年之前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值增长了5倍,出口增长了15倍。而1985年之后的15年,日本电子产业仍然在增长,但速度变慢了,产值只增长了1.5倍,出口增长放缓,进口稳步上升。在这个阶段,日本电子产业从以出口拉动变成了以内需为主。

到2000年时,日本电子产业产值达到26万亿日元的峰值,之后便掉头向下,整个产业开始萎缩。到2013年,日本电子产业产值只剩下11万亿日元,只有顶峰时的不到一半。并且在这一年,日本电子产业从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赤字。

通过梳理这段历史,可以发现日本电子产业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转折点。1985年是从快速增长变为慢速增长,而2000年是从增长变为萎缩。所以,关于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原因,1985年的转折很大程度上是外因造成的,而2000年的转折应该主要从产业自身找原因。

导致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内在原因有哪些?

第二部分:技术原因

一些日本产业界人士承认,日本电子产业的衰落的确是由内因引起的,主要是经营管理方面出了问题,而日本的技术实力仍然很强大。汤之上隆则指出,正是这个关于“日本技术第一”的神话害了日本。日本电子产业衰落的首要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在技术层面输给了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企业。

汤之上隆认为,日本产业界对“技术实力”的看法过于片面了。日本人把技术实力简单等同于高品质、高性能,但其实技术实力还包括另一个层面,也就是以低成本、短时间进行快速生产的能力。这是日本电子企业的短板,却是韩国和中国台湾企业的强项。双方各有所长,这本来是好事,可以形成产业互补;但日本企业的致命错误在于,当199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发生根本变化时,日本企业却毫无察觉、不知变通。

以存储芯片为例。在1980年代日本存储芯片的鼎盛时期,存储芯片主要是用在大型计算机和电话交换机上,这些设备制造商对存储芯片的质量有极高的要求。比如,大型计算机要求芯片有25年的质量保障,电话总机也要求至少23年的质量保障。当时美国产的芯片很难达到这样苛刻的标准,而日本的东芝、日立、三菱、富士通、NEC等一批电子企业,秉持工匠精神不懈努力,终于生产出了符合要求的芯片,并且良品率超过90%,相比之下美国芯片的合格率只有60%~70%。这段成功经验让日本企业坚信,必须在技术上追求极限品质和性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从1990年代起,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从大型计算机转向了个人电脑和手机。个人电脑的使用寿命也就是5年左右,手机更短,一般不超过3年。换句话说,市场根本不需要保质25年的芯片了,而需要的是大量质量还过得去的廉价芯片。这时候,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超高品质,而在于能不能改进工艺、快速降低生产成本。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薛涛

目前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此前分别在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得理学学士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任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和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生校外导师,天津大学特聘讲师,并兼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PPP双库的定向邀请专家,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注册专家(基础设施与PPP方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股份有限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库专家、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化学品和废物环境管理智库专家、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环保产业政策与集聚区专业委员会委员。住建部指导《城乡建设》杂志编委、《环境卫生工程》杂志编委、财政部指导《政府采购与PPP评论》杂志编委,并担任上海城投等上市公司独立董事。

在PPP专业领域,薛涛现任清华PPP研究中心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PPP专委会秘书长、中国PPP咨询机构论坛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PPP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国合中心PPP专家库成员、中国青年创业导师、中央财经大学政信研究院智库成员、中国城投网特聘专家等。

20世纪90年代初期,薛涛在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负责世界银行在中国的市政环境基础设施项目管理,其后在该领域积累了十二年的环境领域PPP咨询及五年市场战略咨询经验,曾为美国通用电气等多家国内外上市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对环境领域的投融资、产业发展和市场竞合格局有着深刻理解;2014年初加入E20研究院并兼任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着力于环境产业与政策研究、PPP以及企业市场战略指导等方向。

作者新文章

作者热文排行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solidwast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固废网 版权所有